“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国博开幕,大量珍贵文物首次面世
1月20日,在中国传统佳节——壬寅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梅兰芳纪念馆、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对公众展出。展览展出近400件实物,600张老照片,均是与梅兰芳艺术生活的相关珍贵文物、文献,且包括长期以来未曾面世的藏品。图为展厅入口展示两套宫装,左侧为梅兰芳穿过的戏服,右侧为清代红缎绣凤戏牡丹纹宫衣。
展览包括“群英谱京韵”“梅秀出世家”“梅占百花魁”“梅馨缀玉轩”“梅香传万里”“梅骨傲风雪”“梅报万物春”“梅韵展新声”八个单元。图为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绘制了同治、光绪时期的13位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同光十三绝》体现梅兰芳祖父梅巧玲所处时代的戏曲发展生态,既是对京剧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梅兰芳家世介绍的铺垫。
《洛神》戏衣。1923年11月21日,《洛神》在开明剧场首演。京剧素有“国剧”之盛名。自徽班进京以来,花雅竞艳,徽汉合流,渐以“皮黄”作为主要板式,兼融昆腔、吹腔、拨子、南锣等地方戏曲腔调之菁华,遂成国粹。此后二百余年间,中华大地梨园春盛、剧目如林、名家辈出,其中尤以梅兰芳开创的梅派艺术长开不谢,影响深远,名扬海外。
吴湖帆设计、梅兰芳使用的守旧。守旧是传统舞台装置。20世纪初,新式剧场兴起,三面开放的伸出式舞台已变成有半圆形大台口的镜框式舞台,演员须从舞台两侧的边幕进入。对此,京剧演员感到不习惯,就在新式舞台上挂起一整块大台帐,并在台帐上“挖”出两个门帘来,演员仍可以像旧式舞台上那样由检场挑帘出入。自此,守旧成了门帘台帐的俗称。
梅兰芳的各种历史剧照。梅兰芳祖籍泰州,出身名伶世家,家学渊源,并转益多师,为20世纪初新兴旦行流派之先驱。他所创立的梅兰芳艺术流派,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开创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业内行家竞相效法。
展厅内设置多媒体动画,再现梅兰芳的演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兰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在其逝世近60年后的2019年,仍被授予“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