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哈佛大学研究员陆克:中欧关系不存在“结构性冲突”
新京报 编辑 张笑缘
2022-01-17 19:22
早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中美关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迹象。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陆克(Philippe Le Corre)


金句


中美关系降温并非始于特朗普时代,也很可能不会终于拜登政府。我的看法是早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中美关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迹象。


虽然“称霸世界”的想法也许会在国内得到一部分人支持,但明智的中国政府并不会将此作为一个目标。


中欧双方都不愿停止合作,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原因或许在于中欧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冲突”,欧盟在亚洲的存在感不强。


十年前,默克尔曾说,欧洲人太过天真。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我认为在中欧合作在很多领域都有进步空间。


当前,新冠疫情仍肆虐全球,世界面临欧洲民粹主义崛起、美国特朗普主义延续、中美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陆克(Philippe Le Corre)对新京智库表示,中美关系降温并非始于特朗普时代,也很可能不会终于拜登政府。中欧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冲突”。


陆克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非驻会高级研究员。他曾在政府、学术、媒体和商业多个领域工作,曾担任法国国防部长特别助理和法国国防部国际关系和战略部的亚洲高级顾问。陆克曾在上海工作,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中国的国际关系等领域。


近日,就当前的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话题,新京智库专访了陆克。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陆克近日接受新京智库专访。陆克认为,中欧合作在很多领域都有进步空间。


民粹主义在欧美乃至世界政治中长期存在


新京智库:非常感谢你与我们对话并分享你对于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看法,我们尤其期待了解你基于欧洲的视角进行解读。在我们进入正式讨论之前,先请你介绍一下你目前的工作和研究。


陆克:很荣幸获得你的邀请。我现在的职务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HKS)及其属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商业与政府中心(Mossavar-Rahmani Center for Business & Government)的高级研究员,我同时也是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的副研究员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非驻会资深研究员。不过当下我正在法国埃塞克商学院(ESSEC)教授一门以“新冠时代的亚洲”为主题的综合性课程。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的国际关系。在进入学界之前,我也曾从事外事记者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法国防长的高级顾问。在这些工作时期,我有过多次访问亚洲的经验且长期关注中国事务——我特别关注的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和往来,例如我近期与在卡内基基金会的几位同事一起研究了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格鲁吉亚四国(如您所见,有三国是欧盟的一部分)的国际经贸往来以及它们自身的债务问题,而中国都是这些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此外,结合我在美国长期工作的经验来看,我认为目前中欧关系已经在过去5-6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


新京智库:感谢你的详细介绍。目前有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希望听听你的见解。当前,我们似乎面临着包括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欧洲民粹主义崛起,也包括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延续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首先,你怎样看待目前全球政治的宏观局势与特征?我们是不是处于一个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时代?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图/新华社


陆克:理解大局确实非常重要,我想从你提到的全球民粹主义这个细节上来入手进行探讨。首先,如果我们纵观历史便可以知道,民粹主义在欧美乃至世界政治中都是长期存在的,从帝国时代到早期的共和国都出现了不少借民粹掌权的统治者和领导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民粹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人尽皆知。


目前大家都认为欧洲的右翼民粹势力再次当道,然而我的看法较为乐观。现在看来,即将于3个月后角逐法国总统大选的几位右翼民粹领导人声势颇高,尤其是“国民阵线”的领导人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女士拥有非常高的民调,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力量却很难整合到一起,而且坦白地说,法国的“两轮选举”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利于持有极端主义的政治家,以过往的经验来看,比较温和务实的一方通常会在第二轮投票中获胜。在英国方面,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首相确实非常符合一位民粹领导人的特征,不过我认为他的当选与彼时英国民众对于脱欧的不全面认识有关,目前约翰逊首相对于英国内部社会经济的处理不尽如人意,所以我并不认为他会有太长远的政治前途。


美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在2016年11月8日的选举之夜,有3个关键的摇摆州突然决定投票给特朗普,这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而在2020年的选举中,拜登赢得也并不容易,并且现在拜登政府的表现也让美国民众不太满意。美国的这两届选举将民主制度的缺陷放到了台面上:一方面,西方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没有避免一个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当选;另一方面,民主制度最终可能造就一个缺陷颇多的“中产”政府,如拜登政府。这个政府看似拥有更专业的行政和决策团队,但是他们或许只能代表美国一些精英阶层和部分中产阶层的看法,却得不到普罗大众的正面回应。


中美关系降温并非始于特朗普时代


新京智库:你提出了许多观点值得我们稍后进一步探讨。现在我想问的是你对拜登政府时代的中美关系有何看法?与之前的特朗普时代相比,当下的中美关系是否有所不同?


陆克:很重要的一点是,中美关系降温并非始于特朗普时代,也很可能不会终于拜登政府。我的看法是早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中美关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迹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国开始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后,美国开始意识到以自己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面临挑战,因为亚投行吸引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


随着事态的发展,美国对于中国经济力量的担忧致使其开始倾向于将中美之间的种种问题作出“政治化”、“安全化(Securitization)”的解读,这样的理解最终为今天的中美全面竞争推波助澜。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中国问题”从许多年前开始就一直是美国历任总统、历届政府的重要关切,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总统竞选中,有关台海话题的讨论就一直是无法避免的环节。而在今天,日益自信且强大的中国更是躲不过美国精英和媒体界的眼睛。 


现在中美竞争已成定局,各方尤其是拜登政府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管控风险、摆脱困境。我认为当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反映出了中美竞争的不少主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将中国对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的疫苗援助或销售解读为一种“中国模式”的输出。同时,新冠疫情可能也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双方“人与人”的交流(包括官方和民间的交流)开始大大减少,这样的趋势可能导致中美越来越无法直接地了解到彼此从而产生更大的嫌隙。


新京智库:正如我们见到的那样,国家间的合作或竞争从来都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你看来,当下的中美竞争是否有什么主题或目的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声音认为双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全球权力,对此你怎么看?


陆克:我想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到中国旅行,那时的中国几乎一穷二白,人们刚刚打开国门——从那时起,我看到中国人将民族主义的热情化为力量,试图不断地学习高新科技、引进外国资本和管理模式以充实自身的实力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的经济总量与美国越来越接近。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所以我认为虽然“称霸世界”的想法也许会在国内得到一部分人支持,但明智的中国政府并不会将此作为一个目标,继续巩固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发展金融与实体产业才是中国的主要任务。


中欧之间不存在所谓“结构性冲突”


新京智库:从你之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中欧关系不同于中美关系。你能否用一两个词汇或者术语来描述中欧关系的特征?另外,你之前提到双方都不愿妥协,那么在未来双方应当如何推进关系?在2022年,是否会有一些解决方法?


陆克:2019年4月,欧盟在对华战略文件中表示,中国是欧盟的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应当可以用于描绘中欧关系。中国显然并不喜欢这一定义,或许中国不喜欢“对手”这一用词,但这仅用于描绘两者关系,即双方制度的不同,且这一术语会沿用下去。“伙伴”和“竞争者”或许对于合作更容易有施展空间。双方都不愿停止合作,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原因或许在于中欧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冲突”,欧盟在亚洲的存在感不强。


中美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将自己视为“太平洋力量”,在太平洋有军事存在。中国没有大西洋海岸,所以在大西洋没有太强的存在感,或者说不像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区域一样存在长期伙伴。中国与欧盟之间有几个问题,导致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停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默克尔去年决定卸任前的产物,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其他方面,包括经历了七年商谈的投资方面,中国表达了善意。十年前,默克尔曾说,欧洲人太过天真。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我认为中欧合作在很多领域都有进步空间。


新京智库:欧洲内部变化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你能否对欧洲新变化进行一些评估,特别是德国新政府,是延续大于变化还是变化多于延续?默克尔卸任后,德国作为欧盟支柱性力量会有什么变化?


陆克:去年9月德国大选期间我在柏林,但对于默克尔卸任没有感受到任何特殊的氛围。德国的政治体制基于妥协、合作和执政联盟。现在的执政联盟内有三个党,由奥拉夫· 朔尔茨(Olaf Scholz)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 Deutschlands)、阿娜蕾娜·贝尔波克(Annalena Baerbock,现任德国外交部部长)领导的德国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和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现任德国财政部部长)领导的自由民主党(FreieDemokratische Partei)。德国的特殊之处在于,绿党和自由民主党理念在很多方面大相径庭,但同时存在于执政联盟内。在外交和对外贸易方面,我不认为默克尔卸任后会有很大变化,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德国是贸易大国,与中国、美国和法国等国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


▲德国总理朔尔茨。图/IC photo


新京智库:你认为中国在欧洲和美国的普通人心中的形象和在政治精英内部的形象是否存在差异?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是否会成为一个问题?


陆克:首先,疫情对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有关疫情的话题和误解让普通人有了负面的想法。目前,外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不够积极。我在几年前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发现人们实际上非常希望在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的故事,希望看到中国学生等。


但双方缺少正常的交流对话,中国在欧洲的形象是“不热衷于对话”,难以接受批评。但是在欧洲内部,批评是一直存在的。欧洲政府颁布法令时,也会进行不断地讨论、协商。正常的交流对话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形象。


新京智库特约访谈员 | 陈定定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赵琳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与世界智库大咖共话2022

相关推荐
弗朗西斯·福山:疫情会加速全球化浪潮的消退吗?|专访
文化
外交部网站发布《美国民主情况》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