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首都开花结果
新京报 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2022-01-06 10:29
北京自2019年以来不断探索实践“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征求民意让“金点子”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首都原创的“接诉即办”改革成果正式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制度与法律完成衔接,“为民服务机制”有了“为民服务法”保驾护航。


这一法规体现了立法机关“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同时,其立法过程也是北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


本着“将意见吸纳得更充分一些,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的原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二审前和三审前两次组织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家”“站”征求条例草案意见。二审前,全市11000余名人大代表,以340个代表之家、2938个代表联络站及社区、村镇为依托,与6.7万名市民群众“面对面”,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增设反馈渠道,7500余条建议再为立法“支招”。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依法履职中不断探索实践“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从聚焦两个“关键小事”立法修法,到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三边”(身边、周边、路边)执法检查,再到去年人大代表进“家”“站”就“接诉即办”立法征集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首善之区开花结果”专题报道中这样说——北京人大工作适应首都新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在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地方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做好接诉即办立法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和基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座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代表与市民“面对面”,征求意见凝聚共识


秉持“为民”理念,北京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建立了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为民服务机制”,简称“接诉即办”。


“一场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条块联动;“一通电话”串联起不同部门的行政资源;“一条热线”撬动了基层治理,回答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命题。有了“接诉即办”,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解决。


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在“接诉即办”改革势如破竹推进中,北京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基层政府与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亟待明晰,个体诉求与公众利益需要平衡,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要变压力为动力。破解这些难题,亟待以法治力量推动改革继续向前。


“接诉即办”立法既是固化北京市改革创新实践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现实需要。在此背景下,2020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出台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接诉即办”立法任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立法立项,以法治力量护航改革攻坚迈出坚实一步。


这次“接诉即办”立法,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密切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本着“将意见吸纳得更充分一些,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的原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二审前和三审前两次组织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家”“站”征求条例草案意见。


二审前,全市11000余名人大代表,以340个代表之家、2938个代表联络站及社区、村镇为依托,与6.7万名市民群众“面对面”,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增设反馈渠道,7500余条建议再为立法“支招”。三审前,市委统一部署,市领导以普通人大代表身份带队相继深入各区,在代表“家”“站”、基层立法联系点里再次与市民群众坐在一起。征求意见的同时,更凝聚起强大的民意共识。


2019年8月15日,人大双井街道工委举办修订《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座谈会。资料图片/彭子洋 阚子青 摄


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层、直通一线


这次“接诉即办”立法,创新了参与形式、畅通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层、直通一线,万余名人大代表进“家”“站”征求社区百姓意见,是北京市特色鲜明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的又一次延伸和升华。


市人大代表伊然把条例草案做成PPT,将所在社区中曾涉及、或者容易涉及12345热线的人们召集在一起,逐条为大家宣讲、解读,并听取大家的意见。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把代表们走访基层听到的建议汇集成厚厚的一本“书”送至市人大代表案头。


考虑到“接诉即办”办的不仅仅是市民诉求,也有大量的企业诉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们还聚焦反馈了很多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高频事项。


为了征集意见建议更全面,就要努力“听到更多不同的、真实的声音”。市人大常委会还采用了“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服务热线的市民参加立法座谈的新形式,了解市民诉求办理情况和实际感受。对一些不能现场参会的市民通过电子邮件书面征求意见。


这些“随机邀请”的市民中有的在回访中表示满意,也有的表示不满意,有夸奖的,也有批评的。市民魏佳文接到邀请,作为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代表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立法座谈会,为立法出谋划策。办理环节哪里还需要改进、愿意接听回访电话吗、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否接受协商调解。她拿着早早送来的问题提纲,把身边的亲戚朋友挨个问了一遍,带着一厚沓笔记和写满了标注的法规草案前来,在座谈会上,她把身边人“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让民主的智慧在立法进程中持续“闪光”。从厘清诉求范围到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从明确各办理单位责任到细化回访考核标准,从如何更好地“全面接诉”到规定诉求人的权利义务。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最终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和接诉即办立法专班成员赴昌平区开展《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立法调研,就分类处置、社区自治、分级协调办理等重点问题与昌平区街道办事处、社区负责同志以及有关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万名代表下基层,打通立法监督环节


为更好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创“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做法,发动市、区、乡镇三级万余名人大代表,就群众关心的生活垃圾、物业管理问题征求意见建议。人大代表们倾听餐饮、垃圾分类企业、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呼声。


自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中的关键问题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在法规修改草案形成阶段,就对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征求意见。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市16个区人大常委会同向发力,超过1.2万名代表深入全市247个代表之家、2348个代表联络站,面对面听取24万余名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环卫工作者及4170个单位的意见建议。


“你们认为,到底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大家自觉完成垃圾分类?”“罚则如何定比较合适?”“垃圾不分类,除了进行经济处罚,是否还要纳入诚信体系?”人大代表们走进社区、物业、餐饮及垃圾分类企业,将来自基层的声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最终体现在立法之中。


“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带头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条例的实施情况到底怎么样?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为此,北京进一步开展了“万名代表再下基层”活动,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通过“三边”(身边、周边、路边)检查,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接到任务后,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梅菊用查看桶内垃圾、与垃圾分类指导员攀谈等方式,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一番摸底检查,并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广泛搜集情况。“多数居民增强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投放垃圾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通过检查,张梅菊对条例实施的情况了然于心,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的具体建议。


“查问题、挑毛病、提建议”,从2020年7月到10月下旬,1.3万余名人大代表通过走访身边、周边、路边,共对5600余个小区、3300余个村、11300余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三边”执法检查,实现了从“全民参与修条例”到“深入基层‘查三边’”的延伸。


“‘万名代表下基层’不仅打通了人民群众与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还打通了立法和监督环节,增强了代表和群众的民主获得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综合处处长李盈说。


2021年11月30日,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12345热线网络坐席正在受理市民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反映的问题。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开门立法,线上线下多渠道公开征求意见

 

在北京,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事”、城市营商环境、医院安全秩序到生态涵养区保护和发展,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到反食品浪费、促进文明行为,种种难题,都因为有“良法”得以“善治”。


2021年通过的多部法规都在线上线下多渠道公开征求意见,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为立法出主意、想办法。以《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为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动员了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过节,参与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开展代表线上调查和网络公开调查,10818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参与问卷调查。同时,开展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覆盖面和知晓度。近150万人参与了问卷调查工作,共收到立法建议5500余条。


“我们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让民主的智慧在立法进程中持续‘闪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王爱声表示,“人民”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确立的65个立法项目中,人大代表建议项目占比超过了60%。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立法,注重市区联动和发挥专业优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区七个区的主体作用,深入7个区30多个乡镇村调研,听取市、区、乡镇人大代表以及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近600条。组织政府部门形成30多个专题材料,并征求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着力从制度上推动解决。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表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让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未来,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续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京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翠湖湿地公园生态课堂“上新”,101中学学生观摩鸟类环志
时事
市三级人大代表将围绕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实施情况征求意见建议
北京
人大理论讲堂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遵循
新京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
第一看点
十四届县委常委会第163次会议召开
新京号
顺义区与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座谈会举行
新京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修改调整,将于近日公布
时事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继续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
第一看点
北京市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尹力、殷勇代表发言
新京号
北京市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尹力、殷勇代表发言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