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规定外卖要有“外卖封签”。图/浙江新闻频道视频号截图
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浙江省餐饮外卖封签规范使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对不使用“外卖封签”的商家可处最高500元的罚款,引发了舆论关注。
蓬勃生长的外卖行业,既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的生活,足不出户便可以享用美食,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活跃了新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过,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负面问题,甚至有外卖员竟然往外卖食品里“加料”。近期,被曝光的外卖员向外卖里吐口水、解小便事件,虽然只是极端个例,但这确实给了我们一个警醒——不能再让个别外卖员有给餐品“加料”的机会了。这种突破职业底线的行为,看似只“祸害”了个别人,实际上却败坏了所有消费者的胃口,严重损害了整个外卖行业的形象。法治时代,“使坏”的外卖员当然会付出应有的代价。但依法严惩之余,更应该反思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外卖员的“加料”行径,“外卖封签”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次性的“外卖封签”,不仅能防止外送餐食外包装在运送中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还能降低运送过程中二次污染、人为污染的可能性。目前虽然有不少地方已经试点推广,但基本上停留于倡导阶段,不够规范。有的商家出于成本考量,使用订书钉、透明胶等简易封口,有的则为了图“省事”,干脆就不搞任何封签。针对上述问题,《指引》明确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将外卖食品交给配送人员时,应确保封签完整有效,配送人员对未使用封签、封签不完整或已被破坏的外卖食品,有权拒绝配送;消费者接收时如发现封签不完整或已破损,有权拒绝签收,并可通过照片、视频等留证。对发现未使用封签配送食品的商家,市场监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按《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第29条的规定,可处200-500元罚款。小小的封签,封住了包装封口,也封住了安全、卫生和健康的隐患,保护了送餐过程安全,相当于给外卖食品加一把“安心锁”。200-500元罚款,数额虽然不高,但相比于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封签,足以断绝少数商家“节省”成本的冲动。此外,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封签是否破损也可作为认定各方责任的重要证据,既是对消费者负责,对餐饮商户也是一种保护。规范“外卖封签”,绝不是小题大做,这直接关乎消费者能否“点得放心,吃得安心”。更重要的是,“外卖封签”成为所有商家“规定动作”之后,将对推进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