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延庆西大庄科村护林队 为冬奥守护9000多亩山林地
新京报 记者 陈璐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2021-12-27 18:09
在奥运村的建设规划中,西大庄科村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形成了一个中国北方山村民俗文化展示区。

从北京城区一路向北,穿过松山隧道,两旁的山水画向后流淌,适应黑暗的眼睛会被隧道出口的光亮叫醒。蜿蜒的公路两旁,是层叠的群山,山上种满了树,灰黄色的大地上表现出不同颜色层次,将一座座隐秘的建筑包裹起来。

   

再往前开一小段,就到了延庆区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三十多天以后,这里将成为世界体育盛事——冬奥的赛场。作为冬奥赛区之一的延庆,将打造“山林场馆”,主要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西大庄科村护林队队长卓永刚(中)和焦晓静,正在山间巡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隔壁就是奥运村

 

在奥运村的建设规划中,西大庄科村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形成了一个中国北方山村民俗文化展示区,周围山群林立,将冬奥建筑掩映其中,体现了中国建筑别样的自然格局之美。西大庄科村是北京与河北交界线上的一个村,目前全村有119人,周围是9000多亩的山林地,村民们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守护着这里。

   

卓永刚,是西大庄科村的村委,也是村里组织的守护9000多亩山林地的护林队长,他介绍,西大庄科村的护林队一共有46名队员,年纪最大的64岁。“原本大概只有20个护林员,规划为冬奥赛区之后,人数就翻了一倍。”卓永刚说,“西大庄科村是冬奥的核心区,我们加强了人员力量,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由村民们值守。”

   

西大庄科村护林队队长卓永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需要值守的山林路很陡,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往高处,山脚的隔壁,就是奥运村。守护一步之遥的奥运村,就是护林员要做的事情。46名护林员两两一组,有时候是三个人,分别前往10个不同的站点,他们一天有三个班,八小时为一班,分别进行巡山和站岗。北方的冬季,是不留一丝情面的,山上的风呼啸吹过,只有一座临时搭建的小岗亭供护林员避风。卓永刚说:“为了保证冬奥的顺利进行,我们护林员全天24小时巡护,很辛苦。”

 

守住第一道关卡

 

姚永亮是护林队的老队员了,今年58岁,自从村里的房子拆了重建后,他就搬到县城和儿子一起住,但每天还是会和人拼车,来村里上班守山。“我每天都要来的,拼车来回一个月要花500块钱。”姚永亮说,“山里的每个点我都呆过了,近些年在山下比较多。”姚永亮守的岗,是进山的第一道岗,和他一起守着的还有另外两位护林员,他们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里休息,里面有三张床,床边配着暖气片,好让床面不那么冰凉。

   

护林队员姚永亮,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里休息。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是姚永亮成为护林员的第16年,作为第一道岗的护林员,他需要不定时出门,往外一公里左右都是巡逻的重点。他说:“主要就是巡查一下有没有人抽烟或者用电用火,做好森林防火这一块的工作,冬天天气干燥,这方面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姚永亮巡查的时候,喜欢带着手机,打开音乐软件听歌,或者是听听有声书。“工作内容比较单一,有时候路上无聊了就听听,乌兰图雅的歌我常听,不然就是听一些小说故事。”姚永亮说。

   

因为时常要到零下8℃至零下9℃的户外活动,姚永亮身上装备唯一目的就是要保暖。他给自己套了一件又一件棉衣,外套尤其厚,脚上的靴子里夹着棉,还从儿子那要来了一副滑雪手套。姚永亮说:“我儿子这个手套暖和,是他专门滑雪用的,平时闲着,我就拿来用。”巡护有时候也不像想的那样容易,遇见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就让姚永亮犯了难。他说:“有些人说不听,不让抽烟还是要抽,那就只能让警卫强制处理了。”姚永亮不愿意和人起冲突,他觉得不至于,也没必要。“大部分人还是很好配合的,毕竟是冬奥赛区,大家都愿意为这个安全和环境作贡献。”

 

隔壁就是冬奥村,姚永亮出门巡护的时候,总是会多看几眼。他说:“冬奥嘛,带着我们村经济也发展了,我老是路过就看一眼,考虑着以后在村里办民宿,搞活动,想试着做做看。”休息时候的姚永亮,喜欢坐在床上,靠着暖气片取暖,看看手机,发发呆。冬奥的到来,重建了他在村子里的家,来年春天,他就能住进新家了。

 

站在最高岗

 

沿着公路往上开,有一座四四方方的绿皮临时搭建房。绿皮房有一扇门,四面都有小窗,有两张简易的铁架床和一张桌子,把大概四平方米的房间塞得满满当当。焦晓静和母亲交完班,回到小屋休息。她是今年5月份新加入护林队伍的,刚过完30岁生日,是护林队伍里最小的成员。

   

这座绿皮房,是最后一个岗亭,也是位于最高处的岗亭。在这里,可以俯瞰西大庄科村全村的坡地,看到底下每一个岗亭。往下望,是大山连绵错落的景致,是灰黄色的树干密密麻麻扎根于大地,这里将因为一场体育盛事而焕发全新生机。焦晓静成为护林员,是跟着家里人做的决定,她说:“我家很多人都是护林员,我妈、我大姨、我舅,还有我。”

   

这处绿皮房是护林员的岗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焦晓静需要巡护的路段,是以绿皮屋为中心的周边五百米,一天要走很多趟。“时不时就要走一走,看一看,除了森林防火这些基本的,如果有垃圾或者有害物,我就会捡起来收好,下班带走。”

 

焦晓静是自己开车上山的,她和母亲一组,被分到了最高岗。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5摄氏度,两旁的树木早已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更是挡不住寒风的侵袭。焦晓静会用屋子里的烧水壶烧上几杯热水,暖暖身子。另外,在巡护的时候,她会自己带上一个暖水袋。她说:“我出去巡山的时候,就会带上它,手里会暖和一些,充满电可以热三个小时左右,山上的气温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做访客登记和规范路人行为,也是焦晓静的工作内容之一,她说:“有些人会上山飞无人机或者拍照等,这些就需要提醒一下。”焦晓静分到早班比较多,一般是从早上八点接班到下午四点,出去巡山,一趟有时候就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会看到陌生的车,就需要拦一下,问一问,特别是节日期间,可能会有一些烧纸钱的,这就需要我们来规范一下。”

 

焦晓静巡山的时候,总喜欢站在公路旁的石柱子上。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巡山的时候,焦晓静总是喜欢站上公路旁的石柱子,她说:“因为站上来,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一切都在我的眼底。”

 

午饭时间是中午11点半之后,村里会有专人把吃的送上来,这是一班里难得的放松时刻。焦晓静说,盒饭做得不错,有四个菜,两荤两素,送上来的时候还能冒着热气。

 

焦晓静的午饭时间,是上班时难得的休息时光。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冬奥开在家里

 

第一座岗亭,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到最后一座,每一个简易房屋,都有两三名为冬奥巡护山林地的村民。中间的岗亭,有些被山或高架桥遮挡住,光照最少的地方一天只有三个小时左右能见到太阳。从前,山脚下就是他们的家,而现在,一场体育盛事将变化带进村庄,将新的可能种在了大地上。

   

卓永刚盘着手里刚买的核桃,坐在第一岗亭的铁皮屋里,同其他护林员聊天。说起之前当护林员的日子里,每天需要顶着寒风,骑20分钟左右的摩托车进山,山里有野猪、有狍子,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动植物,对这片山林,他了如指掌。冬奥来了,工作没有变,但他说:“山林还在,但责任更重了,我们需要保障冬奥顺利进行。”

   

从前,西大庄科村的村民以种地为生,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如今,冬奥开进了村民家里,原先的老房子被拆掉重建,每一位村民按标准分到了新房,来年三月,他们就可以住进去了。新建的房子分两种,一种是独栋的小别墅,一种是低层的单元房,方便老人上下楼,新村仍然保留着乡村建筑的特色,石头外墙的装饰还原了乡村场景。卓永刚说:“去看过自己的新房子,想到来年能搬进去了,我很激动。”

  

冬奥和新村,随着冬风一并吹进了西大庄科村,这里朝阳高高挂起,道路平坦,伴着山林地护林员们的脚步声,奏响了山间的希望。

 

新京报记者 陈璐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我家门口开冬奥

相关推荐
延庆三张“金名片”含金量持续提升,近三年旅游接待量增幅超两成
北京
汇总丨北京召开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 通报强降雨致灾情况
时事
5位一线工作者来到国新办发布会,讲述与“自然”打交道的故事
时事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今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代表通道”,6位代表都关心啥?
时事
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