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为冬奥服务的村民们 头一回种起了意大利香菜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王巍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2021-12-27 09:09
这次冬奥供应点名需要‘意大利香菜’,在专家的指导下,目前意大利香菜在基地长势良好。

每天凌晨4点半,延庆区张山营镇的“秀平小吃店”,暖黄色的灯会被老板娘孙秀平按时点亮。她做的早餐,好吃又便宜,顾客多是附近冬奥场馆的建筑工人。生意是好,挣钱不多,这么多年,孙秀平没忍心涨过一分钱,大家都不容易。

 

辛家堡村,村民郭乐琴参与了一个志愿服务队,包饺子,捏粽子,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忙碌的冬奥场馆建设者们总能尝到郭乐琴和乡亲们的好手艺。海坨山很冷,饺子热乎,粽子香甜。

 

北京大兴,池学礼天天在村子里蔬菜基地转悠,查看蔬菜长势,意大利香菜、莳萝、欧当归、车窝草……他种了几十年菜,这些洋菜却很多从没听说过,所有的“小众”蔬菜,将在冬奥期间端上各国运动员的餐桌。

 

万众瞩目的2022年冬奥,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粮食与蔬菜,北京的广袤乡村,撑起了冰雪运动后热腾腾的烟火气。

 

12月13日,基地里为冬奥保供的蔬菜长势良好。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我为冬奥工人做早餐

 

早点铺子是名副其实的“勤行”,孙秀平每天的工作,从凌晨4点半开始。和面、切菜、拌馅儿、蒸豆腐、熬卤汁……天一亮,店里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有新面孔,也有熟客。

 

“两碗米粥、两个馅儿饼、两个茶鸡蛋,一碗老豆腐。”

 

“一共12块钱。老豆腐没剩多少,这点儿都给您吧,就不收您钱了。”

 

早上7点多,延庆区张山营镇的“秀平小吃店”迎来了一天人气最火爆的时候。

 

12月17日,秀平小吃店里迎来客流高峰期。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孙秀平是延庆区张山营镇水峪村的村民,和丈夫结婚后便经营起了这家小餐馆。火烧1元一个、油饼2元一个、老豆腐3块钱满满一大碗,东西好吃,价格不贵,13年了,孙秀平的店里一直红红火火。

 

冬奥申办成功后,除了住在附近的村民,她的小店里多了很多头戴安全帽、穿着朴素的务工人员,他们有的参与冬奥场馆建设,有的是在冬奥配套的安置房项目工作。对于这些异乡客,孙秀平总是格外热情。“冬奥开到了我们家门口,人家大老远来为奥运会辛苦,也得让人家感受到咱们北京延庆人的热情。”

 

除了老板娘孙秀平,店里还有4位服务员,也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乡村女性,为了生计在孙秀平店里打工,她们大都已经在店里干了四五年的时间,连同孙秀平在内,刚好“五朵金花”。

 

50岁的柯姐和孙秀平一样,每天早上4点半到店,和面、裹馅儿、烙馅儿饼,“手艺都是跟着老板娘学的。”忙过早饭的高峰,9点左右,柯姐就要开始和姐妹们一起张罗中午的大锅菜。在选择张山营镇安家时,她也没想到能赶上北京举办冬奥,而且距离自己打工的小店竟这样近。冬奥申办成功后,店里红火的场景柯姐看在眼里。“尤其夏天施工旺季那会儿,店里一批又一批的客人,都是建筑工人。我们店价格便宜,早饭几块钱,午饭也就十几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好几年了,老板娘都没忍心涨过价。工人挣得都是辛苦钱,看着他们两三口就把一个馅儿饼吃没了,我心里就有成就感,尤其有的师傅临走的时候会冲我摆摆手,说句馅儿饼真好吃,心里还挺热乎的。”

 

村民服务队上山包饺子

 

“李姐,您这皮儿得擀得再大点儿啊!”50岁的郭乐琴家住张山营镇辛家堡村,也是延庆区张山营镇情润海坨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

 

今年2月份,海坨山的风呼啸着吹了一整天,到了傍晚,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项目部食堂里,郭乐琴和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起上山给留京过年的冬奥建设者包饺子。天渐渐黑了下来,工友们陆续赶到食堂。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香气顺着打饭的窗口冒了出来。

 

实际上,这两年在节假日里给冬奥建设者展示下自己的好厨艺,对郭乐琴以及整个巾帼志愿服务队来说,已经是她们最习以为常的事情。工期紧张,又赶上疫情,工人们总是在工地上过节,而节日里的好味道,总与服务队有关。

 

今年端午节前夕,在镇妇联的组织下,郭乐琴又张罗着村里的几个姐妹一起跑到镇上的大超市采购了新鲜的糯米、粽子叶、大枣,因为采购量比较大,她还专门找了一辆车,这才把所有食材运回了家。这次是去西大庄科村安置房项目部包粽子,让参与家乡建设的务工人员能够在端午节也吃上甜糯的粽子。淘米、洗枣儿、洗粽子叶,盆盆桶桶摆了一地,从早上8点一直忙活到傍晚时分……端午节那天,服务队的姐妹们一起将亲手包好的粽子送到了务工人员的食堂。

 

12月17日,镇妇联在组织培训活动。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延庆区张山营镇妇联主席崔燕英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2014年,情润海坨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队员全是镇里各个村子40岁至60岁的妇女。冬奥申办成功后,志愿队立刻热情地参与到了家门口的冬奥建设服务中。除了节假日给工友们送餐,队员们还会定期到工地上给大家理发,眼瞅着快过年了,志愿服务队又有的忙了。

 

什么是意大利香菜?

 

冬奥餐桌上,要照顾各国运动员的口味,问题是运动员们的“家乡菜”、“常见菜”,在北京的菜农看来经常是“小众菜”,甚至闻所未闻。

 

12月13日,大棚里的法香在茁壮成长。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2月13日上午10点多,室外气温仅有几摄氏度,池学礼穿着厚厚的棉服走进北京大兴基地的一栋温室大棚,立刻又热得满头大汗。棚内阳光充足,长势正好的莳萝向阳生长,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香气,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西餐里的常用香菜之一。

 

池学礼在基地工作了多年,每天和土地、蔬菜打交道,附近的农户们都爱叫他“池师傅”。“现在棚里的温度在25摄氏度,刚好是莳萝喜欢的温度。”池师傅向记者指了指棚里的温度计,随后俯下身子,蹲在田边,用手摸了摸栽在地里的莳萝,仔细查看着莳萝的叶片形态。再过不久,这些莳萝将和其他十几种香辛菜一起送往冬奥的餐桌。

 

池师傅现在就住在基地周边的村子里,每天到大棚里查看好几次蔬菜的长势,及时提醒农户们浇水、锄草、控温等是他的日常工作。接到冬奥蔬菜种植任务后,这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心里还真有点紧张。


池师傅说,他所在的基地有着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蔬菜供应经验,不过因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2022年北京冬奥的蔬菜保供任务还是十分艰巨,参赛的运动员、随团官员、工作人员到底有多少人,开幕前都还是未知数。“比如,这次冬奥供应点名需要‘意大利香菜’。我们查阅了资料才知道意大利香菜原来是部分欧洲国家腌制酱菜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学名叫平叶香芹,一些五星饭店有,比较少见,无法形成规模供应。虽然有了初步了解,种子又到哪里去找呢?最后还是拜托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帮忙才找到了种子。公司立刻安排生产基地,9月份刚完成播种定植。在专家的指导下,目前意大利香菜在基地长势良好。”

 

池师傅的身旁,几个农户正蹲在田间给莳萝进行人工锄草。“正常播种之前都会进行覆膜,这样杂草会比较少,但因为冬奥蔬菜保供时间比较紧张,11月中旬最终蔬菜订单确定后,基地采取了不提前育苗的‘直播’方式,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为了冬奥餐桌蔬菜的绿色健康,人工锄草是最稳妥的。一亩地的棚,五六个人大概需要两天才能锄完。”池师傅称,莳萝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洋茴香,在北欧及东欧是增加菜品风味的重要食材。按照目前的订单需求,大棚里的莳萝将在明年一二月份准时供应冬奥餐桌。“从目前的长势来看,保质保量保供冬奥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为了持续供应,池师傅打算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收割。

 

在基地的大棚里,供应冬奥运动员餐桌的食材远不止莳萝这一种,在目前确认的品种中,有的蔬菜,池师傅这辈子也没种过,例如香茅、欧当归、辣根、车窝草,所以池师傅如今只要有空儿,就会到这几种蔬菜大棚里转悠,观察的时间也会久一点儿。

 

在紫苏种植大棚里,记者又碰到了基地的农业技术顾问文师傅。“紫苏和罗勒喜欢长日照,温度高才能正常生长,但北京冬天的气候显然是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在文师傅看来,相比需要靠人工完成锄草的莳萝,紫苏和罗勒才是此次基地冬奥蔬菜保供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品种。“北京的夜晚气温很低,不利于两种蔬菜的生长。尤其对于罗勒来说,日照短就只开花不生长,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日照。”考虑到这两种蔬菜都喜欢长日照的特性,基地专门在大棚里增设了补光设备,通过持续增加光照、加温等措施来弥补北京气候的短板。

 

文师傅说,为确保蔬菜供应充足,基地会根据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及相关测试赛的举办时间,合理安排各蔬菜品种的种植茬口、种植面积,并通过餐饮服务商提供的预计到会人数,根据菜单定量,要求生产基地各蔬菜品种产量保证在餐饮服务商需求的两倍以上。

 

冬奥餐桌“过五关斩六将”的蔬菜和肉

 

在基地大棚不远处,一个加工车间里,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佩戴着口罩、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在完全封闭的操作间里进行作业。流水线上,一颗颗圆生菜经过摘、切、洗、消毒、二次漂洗、脱水、挑选、包装、装箱等环节,才能最终被运往指定的仓库。冬奥期间,三大冬奥村所需的蔬菜食材,将在这里完成加工,再按需配送。

 

12月13日,蔬菜基地的加工车间流水线上,工人正在作业。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企业库管、品控、政府监管者每人一把锁一把钥匙,只有三人同时在场时,才能够打开蔬菜存储库房,确保存储安全。保供产品由专车专人配送并安装视频监控和GPS定位,在每次运输任务前进行全面消毒,定期开展人员车辆环境核酸检测,保证运输安全。车间里安装360度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基地种植、加工、贮藏、运输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涉及蔬菜供应的人员在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基地安全生产负责人介绍。为北京冬奥提供的所有蔬菜,所有检测记录、留样、报告都要留到供应结束后三个月,做到每一个品种的蔬菜可追溯,确保产品安全。

 

蔬菜从基地里长出来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端上冬奥的餐桌,肉类自然也是一样的。荣宝成是土生土长的顺义人,平时在顺义南法信镇的生产加工企业上班。这次冬奥餐桌的上肉类食材供应,他就参与其中。“肉片是0.3厘米厚,肉丝是0.5厘米厚,长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荣宝成的脑海里有一个账本,记录着每一笔订单客户的需求。切割、装箱、称重……饲料喂养、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条都有着严格的作业标准,保证冬奥餐桌上食材的绝对安全和健康。

 

冬奥结束后 她想去城区发展

 

“这两天北京气温比较低,得注意监控大棚控温。”12月24日,北京气温骤降,池师傅、文师傅比往常早了半小时到达基地。2022年北京冬奥的脚步越发近了,让大棚里的蔬菜健康茁壮成长是他们当前最迫切的愿望。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大棚里的温湿度都要严格管控。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而在城北的冬奥小镇里, 孙秀平悄悄筹划着未来。12月24日,秀平小店里的账单里,又新添了一天的流水。“这个月姐儿几个的工资、房租等应该都够了,房贷应该也能按时还了。”

 

孙秀平一边敲着计算器,一边向记者念叨着。孙秀平的老家在山东,到北京之后,卖过菜、做过商场的销售员,嫁到延庆张山营镇之后,才经营起了秀平小吃店。而今父母都已年过七旬,这两年因为疫情,又守着冬奥小镇,孙秀平已经有段日子没有回过娘家了。但远在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接到了孙秀平的好消息——她在延庆城区买了新房子。80多平方米,不算大,但一家几口住起来也足够了。孙秀平想着,冬奥来了,家门口的生意越来越好,等到冬奥结束,未来的某天,她或许会把生意转到延庆城区,再给儿子、闺女置办一辆新车。

 

对于未来的计划,郭乐琴说,近在眼前的只想着在冬奥期间还能尽自己所能帮着忙活点什么,“老给工友们理发,我这理发手艺是越来越好,这是一段好日子,哪怕奥运会结束了,也是一段好回忆。”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影 王巍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巍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我家门口开冬奥

相关推荐
今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代表通道”,6位代表都关心啥?
时事
向新而生(报告文学)
时事
热门评论
黄宇斌
7天前
希望冬奥会能顺利且热闹的举办成功呀!
明明
7天前
冬奥会的举办给周边地区带来的也许是更加国际化的变化。
刘易
7天前
意大利香菜能好吃吗?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