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中国社会|一周新书风向标
新京报 编辑 李永博 王青
2021-12-20 11:55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

作者:贾立元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12月19日,世界科幻协会(WSFS)决议宣布,成都成为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城市,也同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这在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借用学者宋明炜的观点,中国科幻正迎来一波新的浪潮,呈现繁荣之势。不过,同样的繁荣期也曾经存在于历史上的晚清——虽然在规模、创作力等各方面可能无法同日而语。伴随着科幻热,科幻研究在近些年也蓬勃发展,其中,挖掘晚清科幻这一中国科幻的“先声”,也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新近出版的一部力作,作者贾立元是清华大学的学者,本身也是一名科幻小说家,他以笔名“飞氘”创作了《一个末世的故事》等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本书虽为专业的学术研究,但文字流畅且富有美感。同时,还处处凸显出极强的反思性。比如,和现代科幻严谨的设定相比,晚清科幻中常常出现的许多带有灵异、迷信成分的元素,是否能让其被视为“科幻”?一开篇,作者就全面检讨了“晚清科幻”的概念问题,并追根溯源,提出“作为科幻标志性存在的,并非对技术发明的幻想,而是一种‘现代’眼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才是晚清科幻之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遗产。


在本书中,“科幻”也不仅仅是文学内部的话题,更是一面观察时代精神的棱镜。梁启超、吴趼人、鲁迅……在作者的梳理下,我们会发现中国思想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曾与“晚清科幻”相遇,并将其视为自身思想探索、社会改良想象的重要实践方式。这些早期的科幻小说作品可能在写作技法上有粗糙之处,但它们代表着一种认知方式的转折:即用一种现代的目光——“科学/哲理”来重新安排曾经不切实际的“理想/幻想/梦想”。以此观之,即便是那些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情节,也具有了思想转折的标本意义。

心理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

作者:[荷]曼加·德·尼夫

译者:董黛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婷


低自尊是人们对自己抱有强烈负面信念的结果,它限制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少会自行消失。这本书有很强的心理自助色彩,书中剖析了什么是健康的自尊,低自尊的成因、表现、影响,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克服低自尊。本书描述的方法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一旦反复地从消极的角度感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消极的观点来源于人们对自身的“消极核心信念”。


突破低自尊的关键,正在于改变这些消极的核心信念。作者认为,提高自尊感、变得更加自信,虽然没有快速的方法,但是每天半小时的练习已经足够。书中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比如建立积极品质清单、写作积极数据日志、行为模式概述、评估自己的新的核心信念的可信度等等。对于有低自尊困扰的读者,这会是一本相当实用的,可能对生活产生巨大帮助的作品。

社科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

编者:赫拉尔多·L·芒克、理查德·斯奈德

译者:汪卫华

版本:当代世界出版社·雅理译丛

2022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罗东


一个学者当初选择进入一门学科、一个领域,偏好何种研究视角,可能都没有什么故事,只不过顺其自然,也可能确实因于某种经历、刺激或理想,“在此之后,因此之故”(亦如拉丁谚语“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受到学术事业的感召。当然也可能只是学位念完了,顺道再求职谋生罢了,不过这并非就次一等,也不必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理由。就看他作为当事人如何去回忆和理解当时的选择了。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访谈的是比较政治学“黄金时代”的十五个人物,包括研究文明冲突与秩序的亨廷顿、研究东南亚“农民道义经济学”的斯科特以及将“国家”(state)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找回来的斯考切波。他们影响的学科不只是政治学,还有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他们的学术研究都在冷战期间初露锋芒,在那个时代,他们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对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之路,在“他乡”发现了在本土不可能提出的概念,或者找到原有理论框架的解释边界,反思一番,加以修正。而这些历程与生活和学习可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斯科特提到他本人的一个有趣特征,到了一个地方,总是以为不属于那里,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并且有资格,在头一两年是个“好小孩”,把所有的疑虑都埋藏在心里,直到有把握后“叛逆”。他说的“地方”指的是学校,他在求学和早期工作期间都曾这样做事。这让人一下想到他研究东南亚时描述的农民生存策略或技艺。再比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将“国家”(state)找回来的斯考切波,被同为受访者的施密特“吐槽”。施密特认为,需要将“国家”找回来的其实只是美国学者而已,这是因为在欧洲从来不存在找回来一说,所以他捡起了前人的“法团主义”这个概念,重新阐述。除了这些,访谈录中也有他们与师长、学生、同事和家人之间的个人故事。让他们在学术上成功的条件,不都是超脱于日常生活的。个人性格和生活,与社会历史环境一样影响着他们的研究热情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访谈者也是学者。而他们的提问依然是一种“初学者”角度,并不累赘,并且还保持着一些好奇心。原书初版于2007年,中文版面世,厚达八百余页,可以说是一部大部头了。好在,中文版在结尾处依然保存了二十几页的姓名和概念索引——可惜许多书在翻译版中删去了原书有的索引。对于访谈录来说,索引实在太有必要了,毕竟我们跟着姓名可以看到学者实际上也生活在社会网络中,相互激励、商榷、吐槽,甚至在方法和思想上彼此影响。当然,试图通过访谈录来完整地理解一个学者的研究或思想,是枉然的。

思想


《权利、正义与责任》

作者:徐向东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永博


世界上发达和富裕的国家及其人民,对全球贫困者应负有什么责任?或者说,对造成全球贫困状况的原因到底有没有责任? 这样的“全球正义”问题对于中古时代的人们来说可能没有实际意义,所谓的“世界观”还没有在不同大陆的文明中形成一种共识。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分配正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对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思考的范式并作出回应,也就成为这本书的写作起点。


全球正义议题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徐向东教授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切入,以罗尔斯20世纪的经典论述作为框架,并对杰里·柯亨、阿玛蒂亚·森以及玛莎·努斯鲍姆等当代重要理论家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批评作出回应。


不同于其他探讨全球正义的书籍,本书的特点把论述放在了全球问题的“元层次”,溯源“正义”、“权利”、“责任”等概念的理论发展,为读者思考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超越式的宏观视角。由于涉及的概念框架体量庞大,很难兼顾各章节的论证细节,书的结尾以康德的世界公民论来作为展望,也有些意犹未尽。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 | 王心


相关推荐
专访任剑涛(上):现代政治的首要任务是“兜底”,而非提供终极解答
新京号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文化
学者的道场:四壁图书中有我——《坐拥书城》和《第一等好事》读后杂感
新京号
挑花眼?北大新学期开设通识核心课推荐
新京号
义乌,作为“世界城市”的中国县城
文化
他的书房在北大,也在......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