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花朵折纸在“水膜”上盛开,王亚平再次在太空授课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2021-12-09 19:55
12月9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一个旋转的“陀螺”,将人们的视角拉入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感觉良好乘组”成员之一的王亚平,将悬放在空中的红黄相间的陀螺拿回手里。紧接着,另外两名成员翟志刚、叶光富开始出现在大家眼前。


12月9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分别在轨介绍并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三位航天员互为摄像师,授课时由地面人员观测空间站运行


在2013年6月20日的首次太空授课中,当时的摄像机数量非常有限。舱外、舱内各有两个摄像机,再加上一个是移动的,一共只有五台摄像机。但记者了解到,此次太空授课,空间站组合体的摄像机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多路。


无论是从舱外还是舱内,各个角度都会被摄像机覆盖。此外,除数量变多,其传输质量也变高了不少,主要是因为链路的传输数据速度加快,可以将更为高清的画面直接传输到地面。


此次太空授课,也有一个手持的移动摄像机。因为是在失重的环境条件下,航天员首先要找到一个支点,通过感知摄像机的重量,再去控制它的稳定度。同时在微重力的影响下,面对如此多的摄像机,航天员们则需要与地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密切配合,才能精准地找到摄像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授课,每一个航天员都有自己承担的讲课部分。因此在此次授课中,没有人充当固定的摄像师,三位航天员都要互为摄像师。


三位航天员都在专心致志地给大家上课,那么谁来观测我们空间站的运行情况呢?据了解,在太空授课的这段时间,所有的监测任务会回到地面,由地面工作人员来替空间站的航天员们进行监测。


主课堂迎来二百多名学生,小志愿者们演示组合体形成过程


中国科技馆的一层西大厅,就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的主课堂。大厅有1400平方米,足有三个篮球场的大小。据了解,在主课堂的讲台上有一块儿“大黑板”,这块4K超高清的显示屏,长18米,高4米。能够清楚地看见空间站的场景细节。


在主课堂的场景布置上,还出现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新一级发动机、神舟一号的返回舱以及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结构验证件等实物原件。


据了解,主课堂的二百多名学生,主要是来自北京各区的4到9年级的中小学生,其中有不少同学来自全国航天特色示范学校,有一些是航天系统工作人员的子女,还有航天员的孩子。


此次采取天地互动方式的授课中,来自中国科技馆的小志愿者们通过空间站的模型,生动有趣地演示了空间站组合体形成过程。“哇,这外边真漂亮,老亮了。”一名“小小志愿者”模仿神舟十二号乘组的航天员说。


太空课堂上指令长翟志刚介绍秘密武器“企鹅服”


随着航天员王亚平手持摄像机的视角,大家参观了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和在轨锻炼的运动器材。在王亚平的睡眠区,镜头面前出现了四张家人的照片和小物品。


“失重环境会导致我们的血液分布与在地面时是不同的,为了保持健康,我们会采用很多方法来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王亚平说。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随着飞行时间的延迟,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在轨锻炼就是帮助航天员减少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同学们,有谁知道失重对我们身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翟志刚问道。身着“企鹅服”的叶光富站到了翟志刚的身边。据翟志刚介绍,秘密武器“企鹅服”从背影上看没什么区别,但胸部拉带和背部拉带都有调节环。


在失重环境下,企鹅服是模拟人体在地面活动时肌肉受到的重力负荷,外部服装结构与航天员工作服相似,通过其内部的弹性束带系统,对运动和操作中航天员的抗重力肌产生力的刺激。


叶光富介绍细胞生长发育研究,“又闪又跳”的细胞很神奇


在此次太空授课中,航天员叶光富为大家展示了太空中细胞的神奇变化。在电脑显示的软件界面旁,是一个用于培养细胞的装置。


叶光富告诉大家,“在对细胞进行培养时,这个装置能够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气体浓度。当细胞培养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就会把细胞拿出来进行观察。那么我们就会用到医学样本显微观察记录装置。”


叶光富说,前期他们开展了大量有关细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的,通过人工制造的一个机动力和完全失重两种状态下对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将这两种细胞进行对比,看两种条件下,其生长和形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


记者看到,心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闪闪发光,还做起了收缩运动。据介绍,这是细胞自身生物电的一种反应,因为这些细胞是活的,利用细胞生物电来激发荧光的特殊画面。


“倒立”的王老师又出现了,花朵折纸在“水膜”上盛开


让大家倍感熟悉的是,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再次演示了水膜实验,展示凸透镜成像。和八年前一样,地面上的孩子们再一次透过太空中的水球看到了“倒立”的王老师。


随后,王亚平和地面的学生一起做了将乒乓球放到水里的实验。在空间站中,乒乓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浮在水面上,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这与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浮起来。”王亚平向孩子们介绍道。


让人略微感动的是,第一次王亚平是将一个中国结贴到水膜的表面,而此次做好水膜后,她拿出的是和女儿之前一起折叠好的一个花朵折纸。


王亚平将折好的花朵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水膜上,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花朵在晶莹剔透的水膜上缓慢地“开放”了。“看到这朵花,我就想到了我的女儿。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广袤的宇宙中绽放!”王亚平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欢迎“神十三”航天员回家!|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新闻多一度│“天宫课堂”开讲!八年前的太空授课有哪些名场面?
时事
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 ……“天宫课堂”第一课讲了哪些知识点
时事
“天宫课堂”怎么备课?课程设计有何讲究?专家揭秘
第一看点
世间万物:有些植物为了迎合虚幻而折腰?
文化
盘点|我国16名航天员上过太空,多名航天员创造历史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