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世界土壤日:与“盐”共生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1-12-05 15:31
我们更像是一个‘土医生’,土壤健康了,粮食就更好吃了。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12月5日是第8个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在世界土壤日当天,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土壤可持续发展方略。

 

世界土壤日,生态文明公开课户外活动。李浩 孙静雯 摄

 

“土壤盐渍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形式,气候干旱或农业过度施肥都会让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导致植物根系无法正常生长,造成粮食减产,土壤生态系统失衡。”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刘小京研究员说。他表示,盐碱地资源的农业利用潜力巨大,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对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改良利用好盐碱地,解决‘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卡脖子问题,更是将来我们资环学子应该去担当的责任。”

 

南农大资环学院盐碱土改良与利用团队隆小华副教授介绍,学院已经逐步形成一支“专攻”盐土的队伍,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经过30多年的探索,团队创建并实践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

 

从1996年开始,该团队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集成海涂盐土油葵、菊芋等耐盐经济植物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上万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把荒野滩涂变成“良田万亩”。

 

南农大资环学院韦中教授表示,“我们所做的更像是一个‘土医生’的职责,土壤健康了,粮食就变得更好吃了、田里的生态也好起来了,才能把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通讯员 聂欣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活动回顾】亿天使分会“以糖换烟 童享清新”五月无烟月特别行动
新京号
土壤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图景:从亿年变迁看百年挑战
文化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利津: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产业发展
新京号
新华社关注东营|在黄河与海洋碰撞处聆听和谐共生交响曲
新京号
去年北京七成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
北京
新闻8点见丨回顾神十九乘组太空之旅;“董袭莹疑云”该有说法了
时事
80项措施推进美丽东城建设
北京
大米都能造假,这6种你以为的“纯天然”食物,其实都是人造的,有人天天吃
新京号
网红进口“玫瑰盐”调查:不符合食用盐国标,专家称“智商税”
消费
新闻多一度丨酱油检出重金属引热议 关于酱油添加剂你了解多少?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