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平均每年约6万人搬去通州
新京报 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2021-12-01 18:35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有几万名人民大学的学生迁到通州。

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通州区到去年年底有184万人,比2014年刚开始做疏解工作时增加了近36万人,每年平均有6万人左右到通州来。”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在12月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作如上表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走出一条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过程中,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成为北京发展新的“两翼”。


崔述强表示,“两翼”建设的目的就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目前,北京四大班子——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已经搬到副中心,涉及1万多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到去年底,通州区有184万人,比2014年刚开始做疏解工作时增加了近36万人,每年平均有6万人左右到通州来。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的人口在下降,中心城区下降了15%。


“我们要让这种承接能力不断增强,欢迎大家到副中心来。”崔述强表示,接下来要把相关设施建设好。


教育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有几万名人民大学的学生迁到通州,有效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的疏解。目前正在筹建第一实验学校,属于九年一贯制,解决小升初家长的焦虑。医疗方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已经开诊,安贞医院主体也要迁到副中心。


从副中心到市中心往返通勤将更加方便,打造城市铁路延伸副中心线,实现从北京西站、北京站坐着国铁到副中心上下班通勤。“我们正在与铁路部门洽商,争取将其公交化。”崔述强说。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姜慧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雄安8年,未来之城正崛起
时事
经济日报报道!提到雄安…
新京号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新京号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北京
“京帆”亮相,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预计年底达到投运条件
北京
盘点2024北京“账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年市级决算
北京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唐山丨这里为何能引来京津创新活水
新京号
《瞭望》聚焦!中国未来电网的模样,在雄安日益清晰
新京号
携手绘就新画卷!雄安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京号
今日雄安涌“新”潮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