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菜市场的烟火气,有一半是在语言里
新京报 记者 罗东 编辑 罗东 张婷
2021-10-20 11:42
书评君的视频栏目“罗东时间”在本期节目中探讨菜市场,不过是买菜的“文字化”。无论是出门买菜还是手机下单,我们都不需要开口讲买哪种菜、多少斤,过去的“讨价还价”也变成优惠券,整个买菜场景仿佛是一部“默片”。

在城市寻找“市井烟火气”有多种方法,比如最简单的是约上朋友或同学去吃一顿大排档、烧烤,看见来往的人群,听见食物的嗞嗞声、顾客的嬉笑怒骂声。这自然是吃货们寻找烟火气的首选场所。作为越来越忙碌的年轻人,没有时间做饭,或许都忘记了另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所,在那里没有即坐即吃的美食,却有为生活而忙于挑选、讨价还价的人。


这便是菜市场。


菜市场确实是有一些其他场所不具备的特征。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每一种贸易最初都产生自城市与农村的交换,而菜市场则体现得最为集中,其历史也最为悠久。不过随着超市、物流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菜市场以及我们进入菜市场的方法也在跟着转变,更加便捷、安全。一个年轻人纵然不懂买菜也不必吃亏上当。


不说话即可完成买卖,自然节约了时间成本,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也不得已失去了什么。


以下为本期视频内容。


“无论城市如何演变,菜市场在相当长的历史上都是城乡交流最为集中的场所,哪怕城乡之间的流动被迫停止了,菜市场或者类似于菜市场的蔬菜供销场所,也会是那个唯一还有城乡交换的地方。”


“当我们没有交流的需求之时,那些关于蔬菜的记忆也就无法延续,营销文案决定了蔬菜的命名和解释。”


更多视频内容可在微博、B站搜索@罗东时间


本期时间轴


00:00 逛菜市场却叫不出多少菜名
00:45 城市和农村的两种不同知识
01:00 最早、最后的城乡交流之地
02:09 菜市场的吆喝声、讨价还价


02:55 走向“默片”的买菜场景
05:26 脆弱的“交流的记忆”


更多内容

本期书目

《古代经济》

作者:[英]M.I.芬利

译者:黄洋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0年5月


《被束缚的过去》

作者:刘亚秋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1年3月



更多内容




“阅读迷雾”系列

亲眼所见、书上所说,到底谁更靠谱?

理想的读者,比作者更聪明、更自由

比碎片化阅读更糟糕的,是“不可证伪”的阅读


“毕业论文”系列

对不起老师,我的论文用了“文献研究法”

毕业论文没有“致谢”,能毕业吗?


“是不一样的文化评论”系列

“阿里员工被性侵”:不允许拒绝的科层制

性侵犯罪报道中的“被动句”问题,是需要一次反思了

禁止员工带饭上班,是“社会分工”可以辩护的吗?

书单“通货膨胀”了?别担心,这还不是坏事

从“情人坡”到“保研路”:大学地名中的爱与反叛

“据研究”“有研究表明”充斥书本,傲慢到没有出处

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上为什么总是有《明朝那些事儿》?

书桌乱的人,更可能捡到知识


作者|罗东;

视频后期|刘小可、欧阳皎;

视频字幕校对|危卓;

编辑|西西;

本文校对|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罗东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江南·十二场欢聚》总编辑郭小川:短视频的力量来自具体的人
娱乐
当千年运河撞进微短剧,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文化
10块钱买一条“中华”?低价茶打擦边球仿香烟售卖
消费
郭爽:小说家本身在感应着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
文化
“2025山东活力之夏消费季”在烟台启动!这个夏天,烟台的最大流量是人间烟火
新京号
《制造误诊》 | 在废墟中重建主体
文化
《刑警的日子》欧豪:高群书导演跟我说过,别演刑警,演人
娱乐
国话新创话剧《燕食记》将上演,寻味岭南版“舌尖上的中国”
娱乐
她在历史浅滩上找寻——读尤迪特·海尔曼《在家》
文化
几种让人最“崩溃”的特产:本地贱价卖,外地买不起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