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体育课如何变有趣?
新京报 记者 冯琪 戚望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2021-10-12 10:56
多所学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上了多年的体育课,为什么学生没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有教师指出,数十年过去,体育教学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孩子们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多所学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困局


课上教技术忽略锻炼价值


“学生跑、跳、投等技术动作很正确、优美,但就是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这是我们体育课所追求的结果吗?”9月29日下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面向全区体育教师召开的小学体育大课程推进培训会上,北京市丰台区长安新城小学党支部书记黄书亮提出一连串问题。


黄书亮表示,他是70年代上的小学,老师是新中国第一代的体育工作者,那时候老师教学生后蹬跑投手榴弹、25米×8折返跑、仰卧起坐。等到他90年代参加工作,老师还是教这些内容,2000年以后,老师们还在延续这种思维模式,把教授某项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


他指出,这么多年过去了,体育教学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孩子们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特别是“小眼镜”、“小胖墩”问题一直没有遏制,说明单一的体育课程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


“原来的体育教学都是教孩子某个运动项目,为了把技术和动作教会,但体育的本质应是用运动项目来提高身体素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教研员张彤说。


张彤以“跨越式跳高”为例进行说明。他介绍,“跨越式跳高”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孩子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而在过去体育课上,只是把助跑、起跳、过竿、落地这几个动作教会,忽略了动作的锻炼价值;在他看来,过去体育课总把重点放在教孩子技术动作上,但到最后孩子们技术也没学会,身体素质也没跟上。


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


10月11日,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图/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黄书亮指出,新时代的体育工作应该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教“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以教授某运动项目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来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围绕技术的掌握上做文章,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失去体育学习的乐趣。


比如,考篮球绕杆项目,是因为它属于技术动作,方便制定考试标准、好操作,但是它脱离了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黄书亮称,其实篮球、足球本质上是游戏,一定要有对抗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好多初中生篮球水平都很高,有几个是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实际上学校体育教育是要让孩子对运动项目产生兴趣。”


黄书亮认为,学校体育教育是让孩子享受乐趣,增强体魄,喜欢运动、享受运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才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不只是体育课,学校课间操也存在提升空间。丰台第五小学高级教师顾劲松在9月29日的分享中指出,大多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韵律操,有些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安排武术、舞蹈等内容。实际上,课间操、大课间内容还是相对单一的。“我当了20多年体育老师,现在的课间操孩子愿意做吗?我们利用体育课辛辛苦苦教的课间操,学生一下做六年,越做越不爱做,起不到锻炼价值,这应该引起大家思考。”


记者了解到,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另一大障碍就是场地限制。黄书亮说,小学操场标准场地是200米的环形跑道,具备这样场地的学校往往学生多、班级多,分给每个老师上体育课的地方就很小,很多学校都是这种状态,更不要说还有很多学校连标准的200米环形跑道都不具备。


“安全”是影响户外运动主因


“安全”是影响学校组织学生户外运动的主要因素。一旦学生出事,家长就找老师,甚至打官司,学校也要严厉处罚体育老师。这就导致许多体育老师在上体育课时,尽量减少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难度。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提高体育课质量是否矛盾?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表示,既然上体育课,学生就一定要达到“出汗”的效果,而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喜欢体育课,部分学校会“投其所好”,开设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的趣味体育课程,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不出汗、不喘气、不心跳的体育课,只能起到维持体力的作用,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王宗平认为,体育课程是通过体育锻炼让人的内脏器官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加强新陈代谢,“大汗淋漓”的体育课往往才能达到效果,因此,他建议学校多开设跑步、足球、篮球等体育课程,而此类运动也存在着一些难度和危险性,成为学校拒绝让学生尝试的借口。


另一方面,体育课虽然纳入中考,以及小学、高中的过程性考核,但仍然在升学中占比很小,“有的老师会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满头大汗,那接下来的‘正课’怎么开展?所以不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运动,因此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王宗平说。


北京市西城区一中学体育教师透露,他所在的初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一次,一名女生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后经证实与跑步无关,但那之后,体育老师再进行跑步训练时会格外担心出现类似突发状况。


破题


“有目的地玩儿”提高课程趣味性


北京市丰台区长安新城小学体育教师张金程站在中间,把教具“流星锤”慢慢抡起来,孩子们需要跑过去,躲闪“流星锤”,触摸到老师旁边设置的目标物。一个孩子不小心撞上了“流星锤”,其他孩子大笑起来。10月11日上午第三节课,长安新城小学三个班级的同学们同时开始了一堂体育课。


10月11日,北京市丰台区长安新城小学体育课“小场地教学”现场。图/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长安新城小学党支部书记黄书亮表示,用玩儿的心态上体育课,孩子肯定喜欢。要从学校开始,让“体育课带孩子有目的地玩儿”的理念逐渐被社会认同。


这其中,改变的是教学理念。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教研员张彤认为,过去跑30米关注的是跑的动作的正确性、标准化,而忽略了快速跑内容对于学生速度素质的锻炼价值,忽略了锻炼的过程。“其实很多运动项目原来就是游戏。所以要在课程中把体育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反映出来,让孩子喜欢上体育课。其实初衷很简单,就是怎么提高孩子的体质、养成锻炼的习惯。”


谈及如何让课间操有趣起来,丰台第五小学高级教师顾劲松认为,要创造性地规划设计课间操和大课间,需要每位体育老师都参与进来。他以丰台五小这学期按照五大素质编排的体能操为例,“内容没什么特别难的,都是基本的身体活动,加上动感的音乐,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积极性很高。”


重视教学方法分年级设置课程


“‘孩子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已存在多年,其实想让孩子喜欢上体育课,氛围很重要。”清华附小体育教研组组长任海江表示。


任海江介绍,为了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清华附小一直在做课程研究,比如,小学一、二年级重视低龄学生的兴趣,将游戏贯穿到体育课中,一节课贯穿几个游戏,让孩子们先觉得体育课是好玩的,在玩中掌握锻炼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运动兴趣。到了中年级段,就要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前滚翻、五十米跑、跳高等专项技能,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孩子运动兴趣。五六年级则重视团队意识,即开展足篮排球类运动。


任海江同时也指出,有些学校体育课上得不好,与学校对体育教师重视不足、不重视教学方法,不懂体育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将课堂教学质量、活动质量抓在平时,孩子体质水平提高,自然不必应试性锻炼。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北京西城区三帆中学开设了四类体育课程。一是基础型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体育课和活动课,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丰富型选修课程,面向大部分学生,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满足兴趣爱好为目标;三是发展型课程,采用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专长型课程,针对有文体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该校体育教研组长常光杰表示,学校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宗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基于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学校的竞赛渐成常态化、系列化。


教师平行排课调整训练强度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也有自己的方法。该校本校主管主任李秋莉介绍,羊坊店中心小学创新调整了体育老师的任课安排,打破以往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的模式,四至六年级进行平行排课,便于老师了解孩子的体质,调整训练强度。


除此之外,“体育课联排”也成为该校一大特色,将同一个年级的体育课排在一个时间段,既便于开展集体性教学,也便于年级间开展比赛,以比赛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开始,该校所有年级每周都有5节体育课,其中3节为常规体育课,1节为体能课,还有1节尝试走班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实行“走班制”解决场地局限


在有限场地内多个班如何同时上体育课?黄书亮所在的长安新城小学开始琢磨小场地教学的“走班”制度。


记者了解到,长安新城小学给每周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情形设计了走班路线图,学生进行场地轮换时按照规定路线循环练习。三个班同时上课、四个班同时上课、五个班同时上课的规定路线都不同。


黄书亮举了个例子,假如三个班同时上课,该节课都有练习仰卧起坐的内容,三个班学生就需要100块垫子,但是分场地练习,其中一块场地专门练仰卧起坐,另一个场地专门练速度,一轮换,40块垫子就够了。


在设施环境上,羊坊店中心小学也是费尽心思。李秋莉介绍,该校位于长安街边,学校可利用的空间有限,为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去年该校完成了“五大运动场馆”建设,将原来的报告厅座椅移除,改造成师生智慧健身馆;将管乐排练厅改造成冰雪体验馆;将二层开放式平台改造成开放式冰球场等,共腾出约970平米的运动场地。


对于安全问题,李秋莉介绍,学校已经利用开学的两个星期专门做了安全宣讲,学生们将在老师指导下使用器械。


在保证学生使用器材的安全方面,任海江认为,除了平时让老师注意安全风险防范教育外,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至关重要。清华附小重视责任制度,制定了24小时处理机制,我们处理问题以儿童为主,包括事后补课,受伤儿童如何进校、进班问题都有一系列后续处理措施。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戚望 刘洋 校对 翟永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学习公社 | 体育课怎样更好玩?

相关推荐
直播跳操、在线比赛, 北京中小学线上体育课让亲子“动”起来
教育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双轨制”备战高考,变被动为主动
教育
如何点燃中小学生居家运动“小火苗”?新京报连线体育名师支招
教育
个性化答疑、开展劳动教育,北京小学云课堂“有趣又有料”
教育
1301个县城,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
乡村
美的向B端转型 美云智数总裁:美擎工业互联网加强中小企业陪伴
科技
揭秘天舟货运飞船:肩负哪些使命?有何技术创新?
时事
设计“诗意两米线”的海淀学生沈俊博:跳街舞、折飞机,技能满满
教育
趣味核酸检测“两米线”,防疫有力度引导有温度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强制刷脸监控居家办公,并非科学管理之道|新京报快评
观点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