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作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中法大学旧址10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这处建筑首次对公众开放。旧址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也同步亮相。
观众参观中法大学旧址内的展览。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历史: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记者看到,尽管历经百年沧桑,但教学楼、礼堂、图书馆书库等建筑及设施至今保留完整、风貌依旧。院子里的菩提树、银杏树郁郁葱葱,为旧址增加了一丝秋日韵味。
中法大学的创办源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首任校长蔡元培,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成为中法大学校本部所在地。
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1923年建立了中共中法大学支部。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并由团员转为党员,1924-1925年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这所大学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中法大学旧址首次对外开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修缮:修旧如旧,礼堂顶梁彩绘仍然保留
据中法大学旧址管理单位京仪集团宣传部部长高巍介绍,1978年,京仪集团所属企业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正式入驻,将其作为科研生产办公场所。1984年,中法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光电所主营业务从这里搬走,园区作为中法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了一些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2020年,中法大学旧址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按照北京市委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整体部署,中法大学旧址作为“1+9”重点保护提升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布展,今天正式对外开放。
此次展览主要位于教学楼一、二层和礼堂一层。记者看到,教学楼内部装修复古,所有展室的门都恢复成墨绿色。高巍告诉记者,此次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教学楼和礼堂原有风貌。“此次由专门的文物修缮部门对建筑进行修缮,门的颜色、门把手样式、格窗的样式等都经过考证。”
记者注意到,门上的磨砂玻璃窗上,依稀能看到“院长室”“会议室”“第二教室”等字样的痕迹。高巍说,光电所的科研人员对文物保护意识很强,这些当年的玻璃大部分都保留完好。大家现在看到的建筑风格和格局与老照片一样。此次修缮对礼堂顶梁的彩绘进行了修补,百年吊灯也被保留下来。
据悉,图书馆的书库为三层建筑,内部是和建筑连为一体的书架,目前保留原始风貌,暂未对外开放。
新展:72个版本《共产党宣言》亮相
目前,在中法大学旧址教学楼和礼堂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两个专题展览。
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览重点展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进步知识分子在风云激荡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展览不仅有236项文献文物,还有绘画、雕塑等作品,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观赏性。“非常有特色的是,我们此次收集了72个版本《共产党宣言》,其中有68种为外文版。”高巍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览,重点展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巍说,展览融入百年建筑,通过大量文献文物、图片资料、艺术作品,结合历史场景复原、沉浸式阅读享受、多媒体影音体验等展陈形式,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法大学旧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重新焕发光彩。同时,展厅门上贴有二维码,观众可以收听语音讲解内容。
贴士:观众可通过公众号提前七天预约
观众可通过“北大红楼”或“中法大学旧址”微信公众号提前七天进行预约。旧址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实行实名预约制,接受个人和团体预约。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