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马大哈”这个词的诞生竟和相声密不可分?丨夜问
新京报 记者 吴龙珍 编辑 吴龙珍
2021-10-01 18:23


答案:B。


“马大哈”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粗心大意”或者“粗心大意的人”,现在几乎没有中国人没听过这个词,但要往前推70年,也许真有人不知道,因为这个词家喻户晓的时间离现在并不远。


1954年,“马大哈”这个词因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1914年10月1日出生)表演的相声《买猴儿》而为全国观众所知,甚至毛泽东在见到马三立时也提到了“买猴儿”。这部相声作品由剧作家何迟创作,当年他因为听说某些干部由于工作不负责任,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所以想要创造一部作品揭露和批判这些行为。刚好听说了有个单位原本打算买猴牌肥皂,结果因为工作人员的粗心真的买了两只猴回来,就把这个故事延展成了一部相声作品。


那么“马大哈”真是何迟创造的吗?据何迟介绍,自己是在华北军区抗敌剧社工作的时候,剧作家杜烽下部队时从战士们的说笑中听来的,所以这个词并不是他原创,只是借用,战士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这个作品的命运和它幕前幕后的人并没有一帆风顺下去。在特殊的年代里,他们曾经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在几十年后的1978年,《买猴儿》才重见天日。如今我们只要轻点鼠标便能听到当年的声音,不得不感慨时代的进步。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杨许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