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上为什么总是有《明朝那些事儿》?
新京报 记者 罗东 编辑 申婵
2021-09-30 11:43
不同高校的图书借阅会因为学科分布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不过有意思的是,凡是可查阅的借阅排行榜,大多都有《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三体》或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或是其中一本,或是多本,甚至排在最靠前的位置。

也因此,人们经常反思当下大学生怎么不读经典了。当然,这个判断未必完整。榜单上也不是没有经典,只不过畅销书尤其容易引起注意和评判罢了。没有借阅,也不等同于没阅读。那么,剩下的一个问题,便是书评君视频栏目“罗东时间”在本期试图探讨的了:不是为什么没有经典,而是那些人人自高中起都知道的畅销书为什么能超越其他书。在今天,当我们走进图书馆,或许不是为了自习就是为了找本专业的书、畅销书,有着极为明确的目的,而缺少了随机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 

 

以下为本期视频内容。 

 

  

“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并不存在,接受学科专业教育‘学有所长’是现代学生也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但是,我们忘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书与书之间原本的联结。没有哪一个经典知识或经典书籍是只属于某个学科,只是它和我们作为读者一样被学科专业化了。”

  

——整理自本期视频


更多视频内容可在微博、B站搜索@罗东时间

 

【本期时间轴】

 

00:00 一种图书借阅现象

00:36 “为什么不读经典”的说法并非全面

02:03 大学的学科专业化

03:10 畅销书上榜,是学科专业化产生的统计结果

04:09 知识与知识、书籍与书籍之间的联结

05:15 在图书馆,不如随机走走

 

【本期书目】 


《业余者说》

作者:王人博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8年7月

 


《数字论文》

 作者:[美] 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余慧明 

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阅读迷雾”系列

 亲眼所见、书上所说,到底谁更靠谱?

理想的读者,比作者更聪明、更自由

比碎片化阅读更糟糕的,是“不可证伪”的阅读

 

“毕业论文”系列

对不起老师,我的论文用了“文献研究法”

毕业论文没有“致谢”,能毕业吗?

 

“是不一样的文化评论”系列

“阿里员工被性侵”:不允许拒绝的科层制 

性侵犯罪报道中的“被动句”问题,是需要一次反思了 

禁止员工带饭上班,是“社会分工”可以辩护的吗? 

书单“通货膨胀”了?别担心,这还不是坏事 

从“情人坡”到“保研路”:大学地名中的爱与反叛 

“据研究”“有研究表明”充斥书本,傲慢到没有出处

 


作者 | 罗东

视频后期 | 刘小可、欧阳皎

视频字幕校对 | 刘军

编辑 | 西西

本文校对 |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罗东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数据揭秘首都大学生最爱读的书,多所高校发布图书馆年度报告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