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长津湖》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称赞家国情怀最动人
新京报 记者 滕朝 编辑 徐美琳
2021-09-29 15:44

新京报讯(记者 滕朝)9月2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电影局)主办、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长津湖》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界、电影界等多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围绕即将上映的《长津湖》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在专家们看来,《长津湖》通过多种角度客观还原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真实,也必将唤醒每个中国人骨子里深藏的民族记忆。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向东激动地表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就是舍生忘死、敢于斗争的民族血性,文学作品就是要讲好这些故事,去弘扬这种爱国主义,提取巨大的信仰力量,去沉淀我们这个民族血性,来增强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将于9月30日在全国正式公映的电影《长津湖》,由中宣部电影局主抓,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大力扶持、联合摄制,北京市电影局立项审查,北京博纳影业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领衔出品。截至目前,影片预售已破亿,稳居国庆档影片预售票房榜首;猫眼、淘票票的平台评分也高达9.5,一切都在表明,《长津湖》毫无疑问是国庆档最具期待的超级大片!

 

于冬揭秘拍摄细节:三位导演拍一部电影,难能可贵

 

研讨会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电影《长津湖》的出品人和总制片人于冬在介绍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再到上映的过程中透露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幕后制作细节。说到为什么选择用三位导演共同完成一个故事,于冬表示,主要还是因为时间的问题:“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三个大导演,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共同讲好一个故事,也是创造了一个先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像《长津湖》这样的鸿篇巨制,它的格局,它的题材,它的故事要求它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在冬天拍完,这样的任务,一个导演在一年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法,让三位导演分三组同时进行,说是三组,实际上三位导演背后还有A组B组C组,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6个组在跟着导演同时推进,就这样拍完了一部大片。”


于冬。主办方供图

 

说到三位导演的分工,于冬透露:“陈凯歌导演负责拍摄志愿军入朝鲜的部分,那几场戏的时代特征、时代气息,人物性格的确立,陈导都把握得非常完美;徐克导演主要注重影片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的细节展示部分;林超贤导演更注重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以及在动作设计当中完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塑造。于冬表示,三位导演此番通力合作,使得服装、道具、美术、化妆、视觉形成完整统一的美感,最终呈现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加上兰晓龙13万字的剧本初稿,后期来自全世界80多家特效公司的大力支持,《长津湖》既在创作上创造了先例,也在影片制作规模上创下了纪录。”

 

专家解读:彰显民族自信,引爆集体记忆

 

在于冬介绍完《长津湖》的创作细节之后,来自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界、电影界等多位专家也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詹庆生表示自己已经看了两遍,但还是非常激动,“《长津湖》不光填补了中国战争片题材的空白,也充分展现了当前中国电影工业的雄厚实力和中国电影片创作制作的最高水准。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发现片尾工作人员的字幕,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长的片尾字幕,因为参与我们电影的工作人员超过了1.2万人。”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表示,影片呈现出了浓浓的英雄态、青春态和生活态,拍出了中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传承,对人的尊敬以及对生命的尊敬,“最难得的是影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往这类题材的电影,对自己的英雄是仰视的,对我们的对手是俯视的,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平视我们的敌人和对手,这个新视角的提供,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人那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71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之后第一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今天,这样的精气神必将被重新点燃,《长津湖》一定会再度引爆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当天,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向东也参加了研讨会。他透露自己曾在2019年去过朝鲜的长津湖,看到志愿军的墓地孤单地矗立在那里,有一种孤苦伶仃的悲凉感;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在看电影时看到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说“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时,一瞬间就被击中:“《长津湖》真的触发了观众的内心,也点燃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火花,这个民族的精气神和民族品格在新时代是更有必要去宣扬和提倡的。”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在研讨会的最后对所有到场的专家老师表示了由衷感谢:“《长津湖》用真挚的情感成就了精神的高度,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的铮铮铁骨,体现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远的启示意义;同时,这部影片的拍摄也让世界看到了在疫情常态化下,中国是如何拍出一部优秀的、让大家喜爱的电影,这个方案也是值得大家去探讨和学习的。9月30日影片就要上映了,希望大家可以支持《长津湖》,未来我们也将不断推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滕朝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解码《长津湖》:硝烟已散,铭记碧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