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内观摩古建修缮:这手法叫做“钉麻揪”
9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北京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万寿寺内举行。人们走进工地现场,近距离观摩体验传统古建筑修缮技艺。
9月16日,万寿寺,工作人员展示在修缮期间发现的精美石刻——丹陛石。2018年3月15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修缮总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是继1893年慈禧皇太后六旬庆典修缮之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万寿寺二期修缮工地,工人正对墙体进行修缮。公共参观体验活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一个独特视角,观众在施工现场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能体验,有利于提升观众的古建知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
工人抹墙前在墙体上钉上了一团麻杆,该手法叫做“钉麻揪”,常被用于古建筑的墙体。在抹墙时钉上麻揪能有效地避免墙灰脱落空鼓,起到了重要的固定作用。
万寿寺内安装了无障碍通道。万寿寺于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共经历过四次大规模重修与扩建,目前进行的是万寿寺建寺以来的第五次大型修缮。修缮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修缮范围是中、西路建筑,第二期正在修缮东路现存10座古建筑。
万寿寺内的万寿阁。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选址在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是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张畅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