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弥合数字鸿沟,不让“大爷大妈”成为数字时代“边缘人”
新京报 编辑 李潇潇
2021-09-06 13:40
帮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是社会尊老敬老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应尽的义务。
时隔十几年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世界是平的》一书所表达的观点。作者弗里德曼在书中提到,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因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平”。这一观点在世纪初颇为流行,被引为解释互联网进步性的典范。

 

但在今天,人们发现,尽管互联网将信息普惠带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在人群内部,却也形成了新的分化,制造了新的“鸿沟”。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世界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面临迥然不同的境遇。年轻人成为互联网的宠儿,网上冲浪如鱼得水。而许多老年人,因为生理衰老,知识结构与网络素养欠缺,成了数字时代的“弃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11亿,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网民占比为28.0%。但央行一项调查却显示,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为51%。这说明,尽管许多中老年人已经触网,但这一群体的数字化水平并不高。对于老年人的数字生活,还需进一步关切与照拂。
 
关爱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已成数字时代的必答题。一方面,万物互联,很多服务场景都已深度嵌入互联网,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会使老年人面临不少麻烦;另一方面,退休后的中老年人,普遍面临社会角色消失、社会关系网缩小、社会参与度降低、生活丰富度和幸福感下降等问题,这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落差感,不少老年人甚至患上抑郁症。
 
由此,引导、帮助老年人适应互联网社会,势在必行。之于老年人对网络物理层面的隔膜,需要政府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加强对智能设备与数字软件的适老化改造,降低上网门槛,帮老年人接入数字世界。而对于老年人尽快融入数字生活,则需要子女积极主动教授和帮助父母使用互联网,使他们在互联网上尽快找到意义感与获得感。


▲2021年6月22日,浙江杭州,一位老人在展示西湖区北山街道手机端适老化服务平台。图/IC photo

 

这其中,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不妨成为老年人排解精神空虚、丰富老年生活的一座桥梁。短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无数普通人在平台上创作、分享生活,使自己有了表达和被看见的机会。网民也通过观看、欣赏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内容,给自己带来很多乐趣,增长了知识水平。短视频,在当下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
 
短视频对年轻人如此,对老年人也不例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在使用短视频App的受访者中,有超过60.0%的中老年人认为短视频给他们“增加了生活乐趣”,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短视频App便于他们“关注朋友动态、跟朋友互动”、“增进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可见,短视频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维系和增强代际关系和朋友关系,以及社会参与的新形式。


▲8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某短视频平台联合发布《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图/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官网

 

事实上,目前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涌现了大量的老年创作者与用户。以抖音为例,截至2021年4月,平台60岁以上的创作者,累计创作超过6亿条视频,累计获赞超过400亿次。一大批老年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了休闲娱乐与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抖音上,84岁潮酷“老男孩”引领前沿潮流,农村奶奶拍出时尚大片,64岁老人网上分享美食收获粉丝1100万……许许多多的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秀出了自我,在人生的“下半场”,焕发出另一番迷人的光彩。
 
为了更加适应老年人的上网习惯,短视频平台也做了许多适老化改造。譬如,抖音就上线了大字简明模式,针对300多个用户使用场景、近百个页面进行了UI字体大小、组件焦点大小和元素间对比度等的适配工作,改善老年人用户上网体验;在内容层面,则升级了内容和社区安全审核策略,降低老人被骗风险;同时,收紧广告策略,对违法广告0容忍,赋予老年人一个清朗的上网环境。
 
数字化时代,老年人融入互联网生活,绝不在于一个产品,一种渠道。社交、娱乐、资讯获取、知识学习,有太多的互联网产品等待老年人去连接与使用。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子女、政府与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文化反哺和亲情关怀,帮他们安度晚年。
 
说到底,科技进步应当是普惠的,老年人不该成为数字时代的“边缘人”。中国有2.6亿老年人,帮他们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是社会尊老敬老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应尽的义务。


作者 | 喻辛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王心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