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仰止高山抒笔端——读靳飞《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1-09-03 11:53
《张伯驹年谱》和《张伯驹笔记》的推出,使我们有机会在张伯驹离开这个世界将近四十年的时候,重温他的传奇故事,体会他的开阔胸怀,愈加敬佩他的魄力和胆识。

知名文化学者靳飞积近三十年研究,将《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联袂推出,在文化领域引起热烈反响,曾经广为流传的文化奇人张伯驹先生的故事,又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与靳飞相识多年,他是京城文化圈的活跃人物,曾在新闻口辛勤笔耕,后在戏曲界广泛涉猎,都有不俗的成果呈现。殊为难得的是,当年他虽年纪轻轻,却因敏而好学颇得众多文化大家的青睐,师从张中行、吴祖光、严文井、许觉民、胡絜青、萧乾等,获益良多,研究理念和治学精神都发生飞跃。也为以后撰写《北京记忆》《旧风旧雨》《张中行往事》《梅氏醉酒宝笈》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他融入戏曲圈后,不仅在戏曲评论上屡出妙论,更与梨园行诸多名家过从甚密,成为忘年之交。且利用移居日本的时段,于2006年至2010年,与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共同创作中日版昆剧《牡丹亭》,担任总制作人、导演、编剧,实现京都、北京、苏州、上海(世博)、东京、香港等大型公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策划、制作的由梅葆玖、关根祥六、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日戏剧大师汇演”,被誉为“亚洲传统戏剧出现在21世纪的第一座高峰”。对戏曲艺术的痴迷,竟意外地开启了靳飞对张伯驹的兴趣之门。据靳飞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他刚刚结识梨园界老前辈叶盛长先生,第一次从叶老口中听到张伯驹先生的传奇故事,立即引起他的注意,由此也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持续关注,随着了解、收集的有关张伯驹先生各种资料的日渐丰厚,对其正直风骨、亮节高风也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既敬佩有加、又钦赞不已。鉴于张伯驹研究之不足,靳飞从2002年起立下宏愿,要为张伯驹先生做一部信史,“亦为自己能在心灵深处建起一座庙宇,以伯驹为偶像,崇之奉之。”

 

《张伯驹年谱》,编著:靳飞,版本:文津出版社,2021年9月

 

一般人对张伯驹先生的了解,大多从其所藏的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道服赞》、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和黄庭坚《草书》卷等悉数捐献国家,成为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镇院之宝而传诵一时的故事中获得。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对这样一个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免于流失的重要人物,却知之甚少,或几乎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靳飞与张伯驹先生并未谋面,只是因仰慕张伯驹先生,便默默开启长达30年的研究之旅,也非常令人感佩不已。“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能够于散落各处的各种史料中,探寻张伯驹先生生平轨迹、名流交往、文化珍藏、奇闻逸事,并贯穿演绎为一部厚重的《张伯驹年谱》,绝对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虽因各种局限仍不免有遗珠之憾,已经殊为难得。难怪著名学者孙郁欣然以《张伯驹的遗产》为题作序,称赞《张伯驹年谱》“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像资料,重要的是一位后学者寻梦的心影。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两代人的对白,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交流……”

 

编著《张伯驹年谱》前后耗费了靳飞二十多年的心血,数易其稿,全书33.8万字,其列出的参考书目就多达300种,在书中排了整整十七页,足见其搜寻范围之广、查找史料之细。靳飞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忆,他考证到张伯驹1911年曾经在天津陪伴袁世凯诸子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课外受教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严修,便想到严修是否有对于张伯驹的记录呢?于是他托人到中国书店搜寻《严修日记》,并终于如愿以偿,愣是从厚厚的四大卷影印本米粒般大小的字符中,查找到张伯驹与袁世凯诸子在天津就读的起止时间,而这,在“年谱”中,不过区区200字。由此可见靳飞所下浩繁功夫之一斑。张伯驹长篇著述不多,但兴趣宽广,尤以戏剧、书画、收藏、诗词四大项见长,皆各有建树。编著“年谱”,靳飞也注重将张伯驹先生几乎呈碎片化的诸多人生旅痕纳入其中,从而可以还原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趣的立体而生动的鲜明形象,是走近张伯驹、研究张伯驹不可多得的资料。

 

与《张伯驹年谱》的厚重相比,《张伯驹笔记》便显得轻巧许多。“笔记”有个副题,为“文化奇人的前半生”,在一众影视明星推荐腰封上赫然概括为“述近现代尘封往事,忆张伯驹辉煌半生”,有点睛之妙。如果说《张伯驹年谱》是其跌宕一生的浓缩概览,《张伯驹笔记》则是其文化传奇的精彩定格。靳飞书中提示:张伯驹先生有过无数次失败,“十有九输天下事”;然而他仍不轻易苟同,“百无一可眼中人”。“笔记”中,靳飞截取了张伯驹先生生命中诸多场景,家事沉浮、社会交往、收藏逸事、被绑沪上等都一一铺展,许多可以作为《张伯驹年谱》的细节补充和延展。画坛泰斗刘海粟曾高度评价张伯驹:“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读《张伯驹笔记》,会感到这个评价中肯而贴切。

 

《张伯驹笔记》,作者:靳飞,版本:文津出版社,2021年9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抒怀笔端,心向往之。《张伯驹年谱》和《张伯驹笔记》的推出,使我们有机会在张伯驹离开这个世界将近四十年的时候,重温他的传奇故事,体会他的开阔胸怀,愈加敬佩他的魄力和胆识。著名电影艺术家丁荫楠阅读之后,更触动他想拿起导演话筒执导张伯驹传奇影片的心愿,足见这个名留史册的文化大家魅力所在。张伯驹先生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晚年仍笔耕不辍,时有佳作,及至病重期间,仍口述诗词,有“长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佳句。但我读这两部力作,尤其对张伯驹先生于《丛碧书画录》序言中留下广为流传的两句话感慨良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文字虽半文半白,爱国情怀仍清晰可见,也可洞悉张伯驹先生将平生珍藏捐献国家的心路境界。还是用作者靳飞的话评价吧——“张伯驹写这段话时,已经几乎是一无所有;而得此箴言,张伯驹一生,亦足精彩矣。”读张伯驹,品人生况味,定会有所收益、有所感悟。

 

作者|郝中实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陈荻雁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