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昌平“两区”建设有新进展,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主体结构已完成80%,预计2022年底投用,将每年承接400-600个临床试验项目,缩短原创新药研发上市周期1至2年。
这是记者从8月28日召开的昌平区“两区”建设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1年来,昌平区已经吸引1100余家重点产业领域企业集聚、56项区级创新政策落地,近百家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两区”82个重点项目落地。
医药、能源、先进智造领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布局中,昌平被赋予科技创新片区的功能定位,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是这一功能定位的主要承载空间。
“两谷一园”即“生命谷”“能源谷”和沙河高教园,分别对应了生物医药、先进能源、先进智造等领域,以及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
“两区”建设一年来,重点领域均取得两位数增长。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杨仁全介绍,“生命谷”目前已聚集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530余家,上半年实现收入357.6亿元,同比增长27.1%;“能源谷”有先进能源企业570余家,上半年实现收入1129.2亿元,同比增长57.2%;在先进智造领域,2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区先进智造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上半年实现产值662.4亿元,同比增长11.6%。
记者注意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也落户未来科学城“生命谷”,医院规划床位500张,按照三级医院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的80%,预计2022年底竣工并投入运营。
什么是研究型医院?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生命园服务处处长靳浥介绍,国际研究型医院项目为北京自贸区首批签约入驻项目,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业务,是具有承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的独立研究型医院。
区别于传统医疗机构,研究型医院顾名思义将“研究”与“临床”两项功能结合,突出“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双向转化,打造“临床发现—基础科研—产业转化—临床应用”的闭环体系。建成后预计每年承接400-600个临床试验项目,缩短原创新药研发上市周期1至2年。
目前,昌平区已聚集生物医药、先进能源重点产业领域企业1100余家,脑深部电刺激系统、金属3D打印全膝关节系统、国家电网3300伏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和模块等一批重磅成果相继问世。
56项区级创新政策落地,82个重点项目入驻
成效背后是一批服务企业的创新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持。“两区”建设启动以来,昌平区63项区级政策任务已落地56项,落地率近九成,近百家市场主体享受到了“两区”政策红利。
已经落地昌平17年的爱康医疗是一家研发骨科人工关节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已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超过150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用地空间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我们在昌平有六七个厂址,但几乎都是租赁的,也比较分散,很难形成聚集效应。”爱康医疗董事长张朝阳介绍。
今年初,他向区里报告了用地方面的难题,刚好赶上“两区”建设全力推动,昌平区整合50亩土地资源并创新做法,将土地50年使用期限先授予企业20年,即刻减轻了企业的用地成本,也为后续随着企业持续发展而续签等留出了空间。
与此同时,昌平区出台了全市首个自贸区产业类扶持政策《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暂行办法》,配套2.5亿元专项资金,告知承诺制审批、“一网通办”、企业服务管家、“两区”建设政务服务窗口等一批配套政策持续为企业服务。
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许多重点企业落地,“两区”建设启动以来,昌平区“两区”重点项目入库168个,其中82个项目实现落地、26个项目开工建设、29个项目成功签约。
比如,在“小米二期”项目推动过程中,昌平区探索出提前预审、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创新做法,将项目征地供地手续办理时间从近276天压缩至49天,开创多个“一天完成多项审批任务”的先例,实现“拿地即开工”。
今年上半年,昌平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3.2亿元,同比增长15.9%;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全市排名靠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7亿元,同比增长14.6%,两年平均增幅12.2%,居全市第一位。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