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揭牌仪式”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科大厦举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领导郑渝介绍,今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确定了第一批共21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揭幕,预示着北京市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8月26日,揭牌仪式现场。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对6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实施重点保护
据悉,201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这是我国种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领导郑渝介绍,今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确定了第一批共21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对6万余份农作物,2个畜禽地方品种、1.5万份畜禽遗传材料,6个水产品种,2万余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实施重点保护。他表示,各资源保护单位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登记、分发、利用工作,切实为北京种业服务。
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据了解,市农林科学院是北京市第一批获得确认的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副院长王之岭在揭牌仪式上介绍,市农林科学院建院于1958年,目前收集和保藏各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7万多份,全院的育种材料涵盖玉米、小麦、蔬菜、林果、真菌、微生物、锦鲤、金鱼、北京油鸡等,构建了玉米、小麦、西瓜、大白菜、草莓、番茄、辣椒等7类作物累计7万多样本的DNA指纹系统。
王之岭表示,市农林科学院有国内最优秀的种质资源保护团队,有最好的种质资源保护条件,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和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正是因为这些扎实的工作基础,才有了占全国10%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数量,才有了“京欣”、“京麦”、“京农”、“京科”等一系列享誉全国的优秀品种。“十三五”以来,以西瓜基因组学研究为代表的一批育种理论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以蔬菜高通量分子育种平台为代表的育种技术与方法研究全国领先;以京科968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品种创造了多项国家纪录。
组培实验室中,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扩繁。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冷库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
据了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北京市百合种质资源圃、北京市北京油鸡保种场和北京市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依托单位,也是国家果树种质北京桃、草莓圃的依托单位。
在市农林科学院种子楼,记者见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4℃的冷库中,保存着玉米、麦类、谷子等种子。据样品管理员李松介绍,每个冷库可保存约4万份种子,“比如4号仓库,里面有玉米和小麦的种子,有2005年左右就保存的种子,也有近几年的。”他介绍,纸袋保存的种子较新,一般一袋存有约500克种子。
在-4℃的冷库中,保存着玉米、麦类、谷子等种子。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在百合种质资源圃的实验室中,工作人员将小瓶中收集来的百合苗放入培养皿中,切成一条条小段。据百合种质资源圃负责人杜运鹏介绍,这个过程叫做“扩繁”,“可以将原有的一份资源分成10份甚至20份,繁殖系数高。”
市农林科学院的百合种质资源圃里共有种质资源61种。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杜运鹏介绍,这里的百合种质资源来自全国各地,“我们通过模拟原产地的生长环境,在组培室里培养保存,即使这种资源在野外灭绝了,我们的资源圃里还保存着,通过一定方式进行驯化繁殖后,还可以再放回野外。”杜运鹏介绍,目前市农林科学院的百合种质资源圃里共有种质资源61种,2000多份。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