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称,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变暖和酸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试点推动珊瑚礁、贝类等典型海洋生物受海洋酸化影响的长期监测,并且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
张志锋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持续升高,我国近海海表温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海洋升温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浪灾害,并可能导致赤潮、水母、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灾害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海平面上升又会加剧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导致海洋带的红树林等宝贵的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受损,引起滨海湿地退化和生境演变,威胁海岸带生态安全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安全。
在海洋酸化方面,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吸收二氧化碳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海水pH值持续降低,引发海洋酸化。“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全球表层海水pH值较工业革命前下降约0.1,这个值看起来不大,但是对pH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并且海水酸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持续。”
近年来,我国相关海域开展了试点监测工作,目前监测结果表明,渤海、黄海部分海域的底层海水酸化现象也已经比较明显。海洋酸化现象的加剧,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甲壳类和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变暖和酸化问题,生态环境部拟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他说,一是加强海洋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结合现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将海洋变暖、酸化等对海岸带和近海生物生态的影响纳入常规业务监测。同时,加强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与评估,试点推动珊瑚礁、贝类等典型海洋生物受海洋酸化影响的长期监测,并且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加快推进基础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等。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见习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