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逝世,他发展了对“凝视”的思考
新京报 记者 李永博 编辑 张婷 罗东
2021-08-25 12:45
据《法国世界报》消息,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于当地时间8月23日逝世,享年81岁。

让-吕克·南希,法国当代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南希1940年7月26日出生于法国,1973年拿到博士学位,师从现象学家保罗·利科。1988年开始任斯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2002年成为该校荣休教授。2016年,让-吕克·南希入选了美国教育网站The Best Schools评选的“在世最具影响力的50位哲学家”。


让-吕克·南希(1940-2021)


让-吕克·南希的哲学思想深受他的老师兼朋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影响。南希和德里达相互对话式的写作构成了法国“解构思想”的核心文献和主要贡献。南希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探讨哲学的“意义”理论,以共通体的非功效、基督教的自身解构、世界的意义与身体的触感,扩展了解构的论域。代表作有《无用的共通体》《素描的愉悦》《缪斯》等。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齐泽克、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先后对这场大灾难发表了观点,让-吕克·南希也撰文谈论了自己的“疫病哲学”。他不赞同阿甘本对新冠疫情的基本判断,指出新冠病毒“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全球化的产物”。南希认为,现代科学让人类了解了新冠等大流行病的生物性特征,但同时意识到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如果人类在“超越自我”的这条“现代性”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人性终将被其自身引发的事件和状况所超越,陷入人性的泥潭之中。

 

国内引进翻译的部分让-吕克·南希作品介绍:

《无用的共通体》,[法]让-吕克·南希著,郭建玲、张建华、夏可君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无用的共通体》是让-吕克·南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阐述了“共通体思想”,强调既不能认为共通体已经丧失了,也不能认为有一个可以实体化和主体归属的共通体统一性的组织,而是要在文学和写作的共通体中展开独一性存在的彼此的共在,并且在肯定与保护彼此之间的间隔,以此空无的敞开来形成无用或非功效的共通体。

 

《素描的愉悦》,[法]让-吕克·南希著,尉光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本书源于2007年南希为里昂美术馆组织的一场名为“素描的愉悦”的画展。让-吕克·南希反思了素描本身,并把它作为一切可被冠以“形式”之名的艺术的范式,将它置于一个诞生的运动当中。此外,本书也讨论了弗洛伊德的快感理论与审美愉悦等问题。

《肖像画的凝视》,让-吕克·南希著,简燕宽译,漓江出版社,2015年5月。

 

在这本以肖像画为主题的哲学著作中,南希要探索的是主体、身份和绘画的真理这样一些问题。作者以西方美术史上几位画家的肖像画作品为范例,围绕“凝视”这一核心概念,解读出观看的多个向度,梳理出“相似性”“唤起”“凝视”等概念的内涵与关联,对肖像画的特性、肖像画和圣像画之间的渊源等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天与地》《不可能的正义》《我有一点喜欢你》,让-吕克·南希著,三辉图书|新星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这三本书属于“哲学小讲座”系列,是一套由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面向青少年做的哲学小讲座,其中分别探讨了“信仰”“正义”“爱”等三个话题,每本书后都有孩子们与哲学大师的问答互动。

撰文|李永博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李永博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勒内·基拉尔论厌食症:现代社会批量生产“时尚受害者”
文化
如何理解“作者之死”?|纪念罗兰·巴特
文化
“英国人从不哭泣”?是什么改变了英国人对眼泪的看法
文化
2024,他们离我们远去
文化
约翰·伯格:在3把钥匙和26封信之间|纪念
文化
赫尔曼·布洛赫:“我们好像被筛子筛了出来,像粉末一样飞散”
文化
一场让人想成为读书永动机的书市|2024图书市集・秋季场招募
文化
20世纪的法国,有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哲学历险时刻
文化
丹尼尔·丹尼特:那个斩断天钩的人|纪念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