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火”起来的临期食品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1-08-16 15:05
临期与过期,很多时候只是一线之隔。

▲漫画:超四成消费者愿意购买临期食品。图/IC photo  


“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带你了解临期食品”“临期食品,可以买吗?”……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热度不减。与此对应,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和规范监管的关注。

 

临期食品“火”起来的背后,既有人们消费观念更新、多维消费需求的驱动,也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共识,更有临期经济兴起、资本入局搅动等因素。这对于消费者、商家、资本和社会而言,不啻于一个有益的机会。如果临期食品的准入规范、监管得当,将能够造福多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然而,在临期经济迅速增长、资本大肆扩张的当下,不少乱象已经出现。如何保障好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毕竟,临期食品本身货源多样,有的商品特殊,对保存条件等要求很高。稍有不当,便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

 

更关键的是,对于临期食品的定义和相关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规定。而临期食品的储存标准也缺乏明确、专门的统一尺度。如此混沌的局面,很难保证临期食品在进货、储存、流通、销售、回收等多个环节,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超市里的促销商品。资料图。图/新华社 


从现实来看,上述担心也并不多余。此前媒体报道,一些商超平台和商家,对于临期食品的商品标注、保质信息等缺乏明确提示,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也有人将临期食品与正期食品混放混卖,企图“浑水摸鱼”,牟取利益;还有个别商家受利益驱使,篡改临期食品的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类似乱象都警示我们,是时候重视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和规范监管了。

 

临期与过期,很多时候只是一线之隔。虽然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临期食品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尽快出台专门统一的临期食品国家界定标准和储存标准,仍有很大必要。只有国家标准清晰、尺度统一了,才会有明确的行业准入门槛和经营规范,消费者心里也才会明明白白,有稳定的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预期。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拿出一些配套措施,保障好临期食品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持续化发展。比如,督促相关企业依法依规开展日常经营活动,优化提升临期食品安全的执法方式,加大对经营乱象的处罚力度;在提倡行业内部举报和消费者投诉之外,不妨设立临期食品加盟机构的“黑名单”制度,明确相关商家和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食品安全大于天。任何时候,吃进人嘴里的东西,都应当是安全的、安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近几年成为众多消费者“新宠”的临期食品,必须运行在规范化治理的轨道里,而不能糊里糊涂,放任其野蛮生长。

 

一句话,食品会有临期,但保障好食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监管治理,永远没有结束的日期。


特约评论员 | 林风(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实习生 | 耿心玥

校对 | 刘军


相关推荐
中茶协王庆: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茶产业应加强协同发展
消费
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开启,超600款产品已拥有“电子身份证”
消费
中水协王雪光:水产品结构更加特色化,深远海养殖是重要方向
消费
新闻8点见丨神二十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伊朗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时事
专访陈林:“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通往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智库
千万吨级鸡蛋市场如何突围?品质和品牌是关键
消费
跨境保健品私域营销调查:直播引流,群聊收割,有老人一年花五万
消费
新闻8点见丨一揽子金融政策重磅推出;对基层医护晋升不宜“卡论文”
时事
转发《求是》重要评论员文章: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新京号
食品标签不得使用“零添加”,专家剖析新规背后有何深意
消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