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耶鲁学者:中国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应对德尔塔病毒会更从容
新京报 记者 查志远 编辑 张笑缘
2021-08-13 15:01
美国和中国应对疫情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

美国公共卫生学者,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因变体德尔塔的出现而再掀波澜。德尔塔变异毒株已快速扩散到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并持续变异,已经成为全球新冠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


近期,全国已有17个省份报告现有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此轮疫情与德尔塔变异株密不可分,而被世卫组织列为“关注变种”的拉姆达变异株也在多个国家出现。


在疫情再度严峻的情形下,就德尔塔对民众健康和相关产业发展会带来怎样影响的问题,美国公共卫生学者,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接受新京智库的采访。


作为美国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前任会长,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陈希团队就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以及相关的卫生政策进行持续跟踪研究。针对此次德尔塔变异毒株全球肆虐,陈希表示,德尔塔病毒虽然传染性和病毒性更强,但是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和施打疫苗依然是有效应对手段。


“德尔塔”新特征


新京智库:近期,新冠病毒德尔塔变种毒株已蔓延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新增确诊数也重新回到全球第一。您如何看待这轮疫情?


陈希:首先,美国和中国应对疫情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在无法清零的情况下,美国自一开始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是尽量减缓病毒的传播。但是就德尔塔所带来的新一轮疫情来看,有一点值得关注。这一轮虽然数字创得很高,但是目前从死亡率来说,是显著低于前面几轮疫情。这主要是因为有了疫苗以后,对新冠病毒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控制作用。换句话说,新一轮的疫情对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影响较大。然而,如果今后未接种者感染导致的住院率飙升超越当地医疗系统的能力时,死亡率仍会飙升。目前美国南部数州已开始有这样的迹象。


为什么这一轮德尔塔病毒导致感染人数激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很多州不仅没有加速施打疫苗,同时也没有采取社交防护措施,特别是戴口罩政策。加上夏季人群大量集聚,导致感染人数较多。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是卫生部门一开始应对措施太慢。一开始德尔塔被认为有很大传染力的时候,美国并没有重视。大约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六周以后,美国才开始拉响将它视为重要威胁的警报。


新京智库:相比上一轮新冠病毒,德尔塔变种毒株在医学上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有无典型的案例可以介绍说明。


陈希:通过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近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德尔塔变种毒株几个新特征。第一是传染性更强。从传染强度上来说,已经接近水痘传染强度;第二是打过疫苗的人也可以传播病毒,而且传播难度不高;第三是感染德尔塔后症状更严重。根据美国医疗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患者从感染到发病到住院整个过程的时间更短,也就是说留给医疗部门处理的时间更有限。医疗部门更加疲于应对。


疫情下的美国街头。图片来源:Unsplash


其中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群居感染的案例,可以说明德尔塔病毒传染性更强。之前CDC已经宣布,只要打过两针疫苗的人,就不用再戴口罩了。但马萨诸塞州发生的群聚感染是大量已经注射过两针的人。这个案例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直接导致了CDC重新建议施打完疫苗者室内需戴口罩。


有哪些影响


新京智库:根据美国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America)的说法,自新冠疫情以来,寻求焦虑和抑郁方面帮助的人数猛增;而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焦虑、抑郁和担忧等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因此,人们现在普遍担心新冠疫情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如果需要调整,长期的防疫措施可能对公众身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您认为该如何调适?


陈希:长期疫情防控确实容易让民众出现心理抑郁和心理担忧等情况,这也是新冠疫情的次生灾害之一。这其中对有些行业重点部门人员影响更大,例如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疫情风险和压力,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其中一种普遍的疾病。在2003年SARS之后,各国的医务人员在这种高压力下发生精神创伤非常多。科学研究中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医护人员身上发生比较多,而当时美国基本上没有太多影响。


除了医务人员之外,还有一类影响也很大,主要是一些患病的老人,特别是养老院的老人。新冠疫情对诸如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影响非常大。因为孤独会导致人的精神创伤加剧,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的加速衰退。


新京智库:面对德尔塔等变异新冠病毒,您认为各行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以应对潜在的疫情反复与病毒的不断变异,尤其是交通、旅游、餐饮等容易受影响的行业。


陈希:关于像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是需要人和人接触的行业,也是疫情中间最容易受影响的部门。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给予一定的补助。中国之前有一段时间是有一些政策来扶持这些部门的,但是力度可能还得加大。随着疫情时间拖得越来越久,包括封城、限制出行等肯定对这些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专门针对疫情下贷款援助计划,以无息贷款或者补贴的方式给那些受到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进行援助。另外就是这些行业经营者与所在区域的公共卫生机构的联系需要加强,以便在出现了疫情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联系配合。


新京智库:快递、外卖、出租车行业基本上是疫情传染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拥有着“一对多”的特性,相应的监管部门是否对这些服务行业有新的政策,既保护从业者与服务对象,又能使行业继续发展?


陈希:外卖、快递等这些行业具有一对多特性,是传播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些重点行业的从业人员去施打保护力最强的疫苗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行业人员接种了以后会减少整个传播的链条,这样就可以重点有效,有的放矢地保护从业人员以及他们服务的对象。


国际现状


新京智库:您认为英国、新加坡现在的做法将对全球防疫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可能导致全球防疫破防?为什么?


陈希:将来英国是否会出现病毒大规模蔓延,然后使全球防疫破防,我觉得这个取决于新变种出现的频次,以及是否突破疫苗的保护。因为英国等国家现在接种的疫苗是建立在变种病毒出现之前临床试验的疫苗,在新的病毒变种出现情况下,疫苗的保护力几乎肯定会大打折扣。


疫情下,美国街头的情侣。图片来源:Unsplash


同时,英国、新加坡等国的防疫策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全球疫苗分配是否均衡。如果全球的疫苗分配非常缓慢,非常不均,就会出现像印度这种大规模暴发的情况,而病毒在没有疫苗保护的国家里面,发生变种的可能性就会非常高。


所以,全球防疫是否会出现破防完全取决于其他没有施打疫苗的国家。如果没打疫苗的国家很多,那么全球都会暴露在疫情破防风险中。当所有人都安全,每一个人才会安全。


新京智库: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应对德尔塔病毒上是否有哪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做得比较好?中国需要借鉴哪些经验?


陈希:我认为现在中国有必要去等待和观察目前采取新举措的国家的抗疫成效如何。比如,有些国家把新冠疫情当大流感来看待,可以观察这些应对方式下的利弊和实际效果。


但是中国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些中国自身因素。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中国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要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国情。比如说疫苗的普及率,如果中国疫苗接种普及率更高的话,那么中国应对病毒就会更加从容。第二就是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慢性病发病率增长情况,这决定了多大比例的国民属于高风险人群,从而影响中国抗疫政策的谨慎程度。第三就是人口密度、人均医疗资源,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密度很大且医疗资源有限的话,那么它对于病毒传播和尽早诊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如何应对


新京智库:面对更加强大、“狡猾”的新冠病毒(德尔塔),您觉得我们该如何调整应对思路?


陈希:我认为现在应该加快疫苗的自主研发,中国目前也正在试验几款新的疫苗,采用的技术更创新。不管是还在试验中的疫苗研发,或者是已经投入接种的疫苗施打策略,都需要根据变种病毒做出调整。


一些采用新技术的疫苗以及已有疫苗的加强针还没有进行大规模人体实验,研发过程还需要加快。只有加快疫苗的研发,才能赶上这个病毒变异的速度。另外,面对将来变种病毒的威胁,可学习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在快速、有代表性的基因测序方面还可以提高效率,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新变种,以及掌握该变种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程度,依此来制定精准的防疫策略。这方面反面的例子是美国,很多州基因测序的不足使德尔塔感染人群所占比例迅速提高,之后也没能及时拉响警报。


新京智库:德尔塔的传播性和致病性都有所增强,也就是说感染者里边的有症状人群比例有所增加。对公众来说,这是否意味着常见的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已经难以进行有效的防护?


陈希:戴口罩目前依然是有效的传统防护方式,因为各国的疫苗现在都不可能100%有效。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面对变种病毒,戴口罩都会显著降低风险。这个科学证据非常重要,应保持作为各国防疫依据。不管是否注射完疫苗,都应该戴口罩。


资料图。图片来源:Unsplash  


同时我也想强调,我们现在都在把注意力放在防止感染新冠病毒上,不应就此忽略了人类其他的传染病。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就是口罩也有利于降低其他传染疾病。去年各国流感发病率显著降低,就跟戴口罩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新京智库:面对德尔塔等变异新冠病毒,您认为对一座城市而言,在应对疫情上需要做何调整和应对?传统防疫措施是否需要(该如何)改进?


陈希:我觉得有三点。首先,我认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快信息的分享,需要第一时间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因为很多的传染病的发生就诊一开始就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块的信息整合以及医疗资源从上而下纵向的整合,有利于快速及时的发现信息并在最合适的场所得到医治。


其次,就是要特别强调在每一个城市里面重点要防止医院内部的感染(“院感”)。医院感染会带来大面积的传播,所以需要重点对待。在医院除了医护人员以外,还有很多的病患,他们很多都是自身存在免疫缺陷,身体抗病毒能力不是很高。一旦在医院产生了大面积感染,那么就可能加大在城市中的传播风险。


最后,就是城市之间应该快速信息的分享。我们的研究表明重点城市间的封锁非常重要,如果某城市出现了确诊病例,并不是说封锁跟它联通的所有城市的通道才是最优。如果即使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地去封锁其联系最密切的城市,在达到同样防疫效果的同时,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社会损失。


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张笑缘

校对|陈荻雁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或添加小编微信:ucass2020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查志远
新京报评论员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北京疾控窦相峰:两年抗疫 时刻在一线
北京
这么多国家“躺平”,我们为何坚持“动态清零”?
第一看点
或为最具传染性的毒株已传入亚洲,今年全球疫情将如何演变?
国际
新华述评: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
时事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 冬奥财富弥足珍贵
北京
国家卫健委:超大城市应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区域检测
时事
找到最佳平衡点,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防控效果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国新办发表《2021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第一看点
吴尊友:新冠病毒不可能变成流感一样 | 新京智库高端访谈
智库
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 |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化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