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吴婷婷)8月9日,京城再迎雷雨天气。对于机场来说,这又是一次与雷雨的“赛跑”,“参赛选手”除了机场,还有空管、航空公司、地面服务公司……甚至也包括旅客。这场“比赛”的目的是让飞机在雷雨间隙安全地起飞,尽量减少旅客等待的时间。记者从首都机场了解到,今年雷雨频繁,机场各单位的联动、跨机场的协同机制为航班“抢”出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增设临时航路、争取灵活空域资源使用权,让更多飞机飞起来。
资料图:2021年7月5日,首都机场,一架客机在雨中从18L跑道起飞。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雷雨在华东区域“趴活儿”一个多月
今年的雷雨季来得有些早。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业务经理侯娜介绍,5月份,广州、深圳“小跑”进入雷雨季,随后中南区域的雷雨一路北上,到达华东和华北区域。在华东区域,雷雨“趴”了一个多月。
雷雨“趴活儿”给机场带来不小的麻烦。华东航线是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的“黄金航线”,上座率高,旅客需求量大。一旦雷雨频繁光顾,将给航班的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另外,雷雨毕竟是自然现象,“不请自来”的情况时有发生。侯娜说,这种没有预报出来的雷雨在北京地区时有发生,但“突发”雷雨往往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影响终端区和跑道最长不超过两个小时。
大兴机场分流航班,首都机场运行裕度增加
侯娜告诉记者,大兴机场投运后分流部分航班,一定程度缓解了首都机场的航班运行保障压力。首都机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首都机场航班量较之前降幅明显,每小时计划进出港航班高峰约68架次,而在大兴机场投运以前这一数据高达92架次。
航班量的下降带来运行裕度的增加,侯娜解释说:“以前首都机场航班运行没有太多裕度,遇到雷雨,旅客往往会收到航班取消的通知。但是现在情况好很多,取消的航班相对减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不过有可能还是会出现航班延误,旅客的等待时间也比平时稍微长一些。”
应对雷雨不仅仅只有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地面保障部门、航油等至少七八个单位、几十个岗位都参与其中。侯娜说,这些单位或部门会通过协同联动的会商机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实时关注雷雨影响,共同确定航班放行效率与航班积压量是否匹配等信息,避免旅客在机上长时间等待。“如果关舱门后,因突发的天气造成航班无法及时起飞,协商机制将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协调等待时间较长的航班优先起飞。”
不能错过的起飞时隙
如何才能让航班在雷雨天气下,安全、有序地起飞,从而减少旅客等待时间?首都机场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和雷雨抢时间,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捞’出来,见缝插针地让它们在雷雨影响的航路缝隙和时间缝隙赶紧起飞。”其实雷雨天气时,机场和航空公司等单位比旅客更着急。前几天北京雷雨频发,这位负责人看到侯娜几乎喊着调度航班运行,“这个航班怎么还在停机位?拖车呢?拖车快到位。”这位负责人回忆说。
在雷雨季,航班的“见缝插针”精确到分钟,如果错过这一两分钟的起飞时隙,航班延误的时间则可能以小时计。侯娜举例说,如果雷雨预计1小时以后抵达首都机场,那么机场将联动空管,协调航空公司和地面保障部门加速旅客上机,协同航油部门把握好给飞机加油的时机,“抢”在雷雨到达前,尽可能多地让飞机安全起飞。“在这个时候,每一分钟都很珍贵,飞机离开停机位的时间,空管的塔台、进近、区调等各管制部门交接飞机的时间,往往要精确到正负两分钟,错过这个时隙,航班很可能就要延误。”
增开空域资源,让更多飞机飞起来
虽然大兴机场的投运减轻了首都机场运行压力,但因为空域资源十分有限,两个机场在空中的航线有不少重合。如何协调好航班成为两个机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侯娜说,以前大兴机场航班没全面转场,或没有雷雨的时候,“矛盾”不明显,但是今年雷雨频发,这个问题就很棘手。“比如,同是从北京飞上海,首都机场能飞,大兴机场却飞不了,这给旅客的感受非常不好。”侯娜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联合空管部门建立了协同机制,并在后期将石家庄机场、天津机场也纳入了进来。
一旦预警将有雷雨出现导致航班延误,会商机制就会立刻启动。在这个会商机制下,华北空管局提供建议,各家机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案,哪些航班飞、何时飞、预计延误时间等都会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此外,为了争取让更多的航班避开雷雨起飞,今年,机场还与空管部门协调,增开临时航路,灵活使用空域资源。侯娜说:“这就好比首都机场高速车太多,导致拥堵,交管部门会指挥还没上高速的车辆走辅路,以提升通行效率。”她同时表示,今年雷雨季,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不仅仅为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增开了临时航路,同时也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天府机场、成都双流机场等枢纽区干线机场开辟了往返临时航路。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