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被网红”的院长单霁翔:用申遗弥补“历史上的遗憾”
新京报 记者 姜慧梓 陶冉 编辑 张磊
2021-08-09 08:17
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弥补历史的遗憾”,还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走入社会”,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

单霁翔离开故宫,却又没有真正离开故宫。不再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单霁翔的新身份是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

 

没有了事务性工作的打扰,他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价值传播中。最近一段时间,他正带着团队筹备《万里走单骑》的第二季。

 

团队工作的地点是东皇城根附近一处民国时期的建筑,这里现在已经是“文化东城”会客厅,“文物只有在利用中才能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单霁翔一直这样认为。

 

更具体地说,会客厅就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内部,这是北京城里最大的街心公园。公园的西侧,仅一街之隔就是世界遗产大运河澄清下闸遗址。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向西与丝绸之路交汇于洛阳,向东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海丝”的起点之一——泉州,刚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月6日,在北京段大运河畔,自称“被网红”的单霁翔从这两项“有缘”的文化遗产谈起,带领记者回望中国的“申遗路”。

 

为什么要申遗?该如何看待“申遗热”的高涨与降温?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弥补历史的遗憾”,还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走入社会”,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


8月6日,“文化东城”会客厅,单霁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回顾中国申遗路,“强不强”还要靠自己

 

新京报:从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到现在,中国的申遗工作有哪些变化?

 

单霁翔:1985年,中国还没有一处世界遗产。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等人出国访学,了解了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中国推动遗产保护。从长城、故宫到哈尼梯田、丝绸之路的申遗,世界遗产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们过去对文物的认识,带来了我们对于“什么是文化遗产”这一问题的新知。

 

过去文物保护注重“点”和“面”,像是一个塔、一组建筑群,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那些线性的文化遗产,比如大运河、丝绸之路;过去注重静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现在还要保护活态的、动态的历史街区,像前门的商贸街区;过去我们保护古代建筑,今天还要保护当代的建筑,比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这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这都是这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变化。

 

自2006年至今,我们推出了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运河遗产等遗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中国的文化遗产面貌更加完整,伴随着中国的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大量的乡土建筑、工业遗产都被纳入其中。可以说中国跟进得很快,吸收了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经验、国际组织的建议,并且及时沟通,寻找适合中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突破的方法。

 

新京报:我们国家在申遗上起步较晚,但成果斐然,近期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法的新阶段?

 

单霁翔:中国正在从文化遗产大国走向文化遗产强国,但是强不强要靠我们的努力。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跟国际组织不断沟通,把先进理念引进来。但是我们毕竟有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步,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共识,所以对文化遗产保护走向世界,我们是有信心的。


其中,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因为话语权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很多公约制定的解释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实际?并不见得。所以我们要拿出更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性实例,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来赢得我们的话语权。


8月6日,单霁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申遗不等于旅游大发展,还要“纠正历史上的遗憾”

 

新京报:1997年丽江申遗成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引发国内的“申遗热”。近些年,“申遗热”出现降温,你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单霁翔:确实,丽江、平遥申遗成功后,爆发了一股力量强大也颇具争议的“申遗热”。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纠正历史上的遗憾,我们毕竟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大家都能够做足申遗的准备工作,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就获得了保护,甚至获得了抢救性的保护,这是正面的。

 

另一方面,要向人们阐明,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它是一个综合的效益。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给予充分的注意。不是说申报成功了,你就要搞旅游大发展。西湖申遗成功以后,第一个动作不是大规模地搞旅游动员,而是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这是个很好的范例。在申报遗产成功之时,你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更要承担保护的责任。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不能盲目地申报,比数量更重要的,是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品质和价值。

 

新京报:为什么说“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弥补过去的一些遗憾”?

 

单霁翔:每个城市在建设进程加速时期,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等到人们的认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被更多人接受,过去的遗憾就能在今天得到弥补。我这些年见证了很多想不到的“奇迹”,比如天坛医院能搬到丰台;五十多栋简易楼能在两年时间拆除并恢复绿地;影响“银锭观山”景观的积水潭医院降层。这些都是在纠正过去城市建设中不合理的问题,尽量把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出来。

 

新京报:遗憾是不能避免的吗?从留下遗憾到弥补遗憾,这是必然且无法跨越的过程吗?

 

单霁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都会对文化遗产保护造成冲击,甚至是强烈的冲击,只是激烈程度不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全世界来得最迅猛、规模最大、最激烈,文物保护的呼吁和城市建设的步伐一直有矛盾,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也取得了保护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国家完善制度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遏制这些冲击和破坏。这要看社会整体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把握,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对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造成影响。

 

评判现代城市的标准,绝不能只有高楼大厦、立交桥、机动车,还要维护人居环境。能够把考古遗址变成考古遗址公园,在城市中心再现历史河道,人们就更能感到城市的亲切,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让人们“走进去”,让文物“活起来”

 

新京报:你全力推动了将考古遗址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单霁翔:考古遗址公园这个概念是从北京开始的,最初有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个概念扩大、推行到全国时,遇到了很大阻力。很多人是不同意的,认为考古和公园不能在同一个概念里面。考古是一个科学的研究工作,公园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两个概念要搁到一起,考古工作还怎么做?

 

但是我认为,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不妨碍保护,反而促进保护。人们不了解考古遗址的面貌就不会珍惜,在上面搭棚建屋、不断地破坏甚至盗掘现象都会发生。

 

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之后,在半地下建了遗址博物馆,给市民游客建了考古探索中心。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大明宫在201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的遗产点之一。通过这类实例,专家们才认识到考古遗址是可以成为公园的。

 

人们感受到考古遗址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它才有尊严,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而惠及更多的民众;民众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有动力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新京报:故宫的“文物活化”近些年受到很多关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单霁翔:文化遗产是社会公共的财富,不要把它们封闭在博物馆里,因为创造文化遗产的是社会公众。实际上,文化遗产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社会生活了,人们居住的街道、工作的地点可能都是要保护的对象。

 

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再是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都应该能参与的事业。我们要给予普通民众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让普通民众从文化遗产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刚来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时候,库房里的藏品都堆积在那儿,散发出霉味。我们走了五个月,走遍故宫9371间房子之后,下定决心要扩大开放。文物藏品只有面对社会公众展出来,才会神采奕奕。如果堆积在库房里面,人们就没有得到知情权和监督权。

 

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居住了42年的寿康宫,我们对它进行修缮,根据史料,把相关的家具、用具、文具从各个库房里面提取出来,按照过去的原状陈列,恢复原来的景象。让大量的文物留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能感受到这些文物、历史在说话,这比在库房里面保存的状况要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就是要叫它健康地、有尊严地走进社会。我们看到,把修缮好的木结构古建筑锁起来,它糟朽得更快。但把它修缮好了,赋予它新的功能,比如陈列在展厅里供人们观赏,它反倒更健康。

 

自幼与文化遗产结缘,两位“偶像”对他影响最大

 

新京报:为什么会选择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职业道路?兴趣之源是什么?

 

单霁翔:我父亲是南京人,学文学的。他对古代诗词、传统文化了解得比较多,我们家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关于这方面的。有时候到星期天我父亲就领着我去逛,去的景点后来几乎都成了世界遗产,比如长城、天坛、故宫,参观这些文化遗产,可能让我从小潜移默化地对历史建筑比较感兴趣。

 

后来我在日本读本科,学的是建筑学,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我就选了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最后毕业的论文也是这个主题。回国以后,在北京市城市规划部门工作时,我就开始关注北京的历史街区,一直在制定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案,在北京划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项工作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后来也是很自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新京报:很多人称你为“网红院长”,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很多人把你当做偶像,你的偶像又是谁?

 

单霁翔: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因为我没有在网上和大家聊过天,在我不知道的时候我就“被网红”了。

 

在专业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吴良镛先生,一个是张忠培先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

 

我的博士生导师吴良镛先生,30多年来,对我的当面指导是数不清的。我跟他读了四年半的博士,他改变了我对待学术、知识的态度。现在我根本收不住,每天不读一些书、不写一些东西,就觉得空落落的。吴先生在建筑学、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这四个领域都是专家,有很多的著作,人居环境等理论对我影响也很大。他马上要100岁了,还在辛勤地工作着,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灯塔。

 

故宫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长张忠培先生,我从城市规划领域进入文化遗产保护,跟文化遗产领域的人的认识会有冲突。张忠培先生当时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也是泰斗级的专家,在文化遗产领域有很深造诣。20多年来,每次遇到问题我总是到张忠培先生的家里去,我到他家的时候,他一定都把茶沏好了等着我。他会把要讲什么列一个提纲,每次都不少于两个小时,跟博士生导师授课一样,一点点地指导。

 

我到国家文物局当局长的时候,他和几位专家就告诉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四件:第一,要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第二,要注重文物保护的法制建设;第三,要做好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第四,要打击文物犯罪。这四项成为我之后十年最重要的四件事,人们说这是为文化遗产保护钉了四个桩。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实习生 许琳迪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姜慧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泉州申遗启示录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6月文艺资讯丨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开启奇幻漂流
娱乐
北京老字号集体亮相进博会,展现中轴文化魅力与潜力
消费
热门评论
皮卡喵
7天前
还没去过故宫,但是很感兴趣
too就我们
7天前
喜欢故宫,还喜欢故宫文创
与你哦
7天前
支持单院长,你是故宫“掌门人”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