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革命志士邵飘萍嫡孙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 讲述“老报人”故事
新京报 记者 刘洋 编辑 戚望
2021-07-19 23:37
7月19日,在第十六届新京报小记者活动的“人物采访”环节,邵飘萍的家属邵澄来到现场,给小记者讲述这段关于革命志士的故事。

新京报讯(记者 刘洋)你知道邵飘萍小时候也是个“学霸”吗?他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7月19日,在第十六届新京报小记者活动的“人物采访”环节,邵飘萍的家属邵澄来到现场,给小记者讲述这段关于革命志士的故事。

 

邵飘萍嫡孙邵澄与小记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讲述邵飘萍幼年经历,启发同龄孩子言行

 

“我是邵飘萍的嫡孙,你们知道嫡孙什么意思吗?就是邵飘萍长子的儿子。”邵澄是1953年生人,一脸慈祥,得知其身份后小记者们对他肃然起敬,同学们纷纷拿出纸笔准备记录“爷爷的爷爷的故事”。

 

“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邵飘萍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独到的采访本领,在军阀统治时期,一手创办《京报》,独家披露了许多新闻内幕。

 

邵澄告诉新京报记者,虽然他对爷爷的经历很了解,但为小学生们准备这堂分享课,还是很紧张的。“很担心他的革命经历对于孩子们而言,晦涩难懂,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讲述什么内容。”邵澄说,他最终决定从爷爷小时候的经历讲起,希望通过邵飘萍的儿时过往,反思他为何能够成就这么大的事业,启发同龄孩子们的言行。

 

邵澄从爷爷的家乡、家庭、成长环境开始,一直讲到他大学毕业,时间跨度达23年。小记者从中了解到,邵飘萍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教师),儿时起邵飘萍便被父亲带着到各个村里教书,耳濡目染之下,他识字、赋诗、书法的能力不断提高。13岁便通过了当时的秀才考试,“小少年蓝衫布衫拖地,大官人红顶帽朝天”“小学生、小东西,小时是小学生、大时是大将军”就出自当年邵飘萍和考官的对话。


邵澄与小记者交流采访内容。受访者供图


教诲小记者牢记责任与担当

 

从邵飘萍的儿时讲到中学、再到大学,邵澄讲了近一个小时,细数爷爷成长中以及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节点,通过一串串鲜活的小故事,将这位革命志士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生动真实。虽然讲课时间很长,但小记者们听得入神。当邵澄讲到邵飘萍年轻时很喜欢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时,现场的小记者们齐声抢答“死亦为鬼雄”。

 

邵澄还讲到了爷爷的“八卦”,“我爷爷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爱运动”。邵澄说,爷爷不爱运动也遗传给了父亲,“父亲活了97岁,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喝茶、看报,我擦地的时候,他只抬一抬腿儿,不离开座儿。”一句话逗笑了小记者们。

 

“你认为爷爷是什么样的人?”“邵飘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哪一点?”……在现场的新闻采访环节,小记者们频频举手提问,邵澄都一一作答。邵澄说,邵飘萍就义前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他正直、仗义,小记者们应该学习他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同时,更应该在少年时期储备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实现目标。

 

日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京报馆旧址正式挂牌成为新京报小记者实训基地,小记者们也将走进京报馆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更多这位革命者的故事。在今后的新京报小记者活动中,更多新闻人物也将走进课堂,接受新京报小记者们的采访。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巫慧 缪晨霞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特色课堂 | 新京报小记者名人面对面采访

采访实践 | 新京报小记者的新闻采访之旅

相关推荐
采访“小萝卜头”家属、京报馆,小记者来真的!
教育
对话“小萝卜头”家属、重访京报馆 新京报小记者领跑红色打卡
教育
多地中小学生打卡红色遗迹,参与新京报“讲党史”活动
教育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