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在白纸坊地区,作为二环内重点民生项目的光源里棚户区改造正在推进之中,不少居民对于搬新家翘首以盼,从旱厕、黄土地、“龙须沟”到新房上楼,他们将迎来更好的居住环境。
光源里棚改项目迎进展 “龙须沟”将有新面容
近日,西城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记者从该区了解到,光源里棚户区改造取得了新进展。
2016年5月,为改善白纸坊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西城区启动了二环内重点民生项目——白纸坊地区重点棚改,其中就包括光源里棚改项目。
白纸坊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北京城中唯一沿袭元明建制,以“坊”作为区域名的地方,区域内老旧小区众多,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房子,几乎都存在着结构简易、房屋拥挤、居民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市政设施不齐全、设施老化等诸多问题。
光源里项目位于西城区樱桃园十字路口东南侧,用地范围北起白纸坊东街,东至半步桥胡同接半步桥街,西临右安门内大街,南至里仁街西段接宏建南里西、南边界。
吕女士是光源里的老住户,一家人曾在22平方米的平房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她介绍,光源里这一片当时属于单位宿舍,都是老平房。地面全是黄土地,没有水泥地,一下雨全是泥泞的积水,居民想要出门,需要在土地上自己搭砖头。
最令人难忘的是,此前社区里只有十来个旱厕,每天由工人进出清理,环境非常脏乱,就像住在“龙须沟”。此外,房子还有安全隐患。
2016年5月份,光源里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征收工作,共计2248户(居民2157户、单位产91户),项目已全部实现净地。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3.22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0.46公顷,代征道路面积约2.76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3.02万平方米(含保留建筑约0.9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4.4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及配套、公建、消防站、幼儿园。
2019年11月,光源里项目C1地块正式启动开工建设,成为项目启动建设的第一个地块。
吕女士介绍,老住户中大多选择回迁,都期待项目早日完工,能回来住上新房子。西城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区住建委、街道、施工方多次与居民沟通,要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同时加快工程进度,自开工之日起,施工方在极端严寒天气、疫情、中高考停工等不利因素下,不断加快施工进度。经过1年多的施工,到2021年6月23日,C1地块1号楼实现结构封顶。
光源里项目搭建了5G智慧工地,对工地实施全天候不间断记录。项目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实现现场开放与网络开放相结合,适时向居民进行直播、录播,接受居民监督,居民通过手机就能了解现场施工情况,未来还将利用VR技术,让居民“走进”家中。
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工作人员戴上AR眼镜。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西城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城区正在推进的棚改项目共3个,分别为百万庄项目、菜园街-枣林南里项目、光源里项目。
截至目前,百万庄项目B地块已建成入住,A、C、D地块计划2021年底实现主体竣工。光源里棚改项目已实现全部净地。菜园街-枣林南里项目多个地块已实现净地,其中E地块已于2019年启动建设,B地块正在推进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今年年底前,西城区3处棚改项目将实现全面开工建设。
区委书记、区长带队推动“接诉即办”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市梳理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12类主题27个民生痛点,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西城区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及问题难点,最终整合了15个与市级一致的主题及18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
西城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专项包“接诉即办”制度,逐级明确责任。区委书记、区长带队,每个问题由一位分管区领导统筹推动,各行业部门主动认领问题,确保落地见效。针对专项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涉及多行业领域问题成立专班,如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协调退费工作专班等,全盘统筹推进。建立清单管理、协调联动、提级响应、督查督办、动态调整五大保障机制,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协同合力。
除了开展接诉即办“攻坚克难30题+”,西城还开展了区级层面、各委办局、各街道的403项“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力争年底前全部解决。截至目前,403项问题已解决162个,既有老旧小区改造、铺设二环路慢行步道等工程,也有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无障碍设施整改完善等项目。
此外,依托“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平台,西城区49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263个社区党组织的“一对一”结对共建机制,可以更为及时地为民办事。截至6月底,315项问题清单中已完成90项,另有随时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43项。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记者 王嘉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