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文身。图片来源:新华网。
文身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是一件很酷的事。
据新华社调查报道,近年来,随着文身社会流行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身,并出现低龄化现象。这种经由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图像冲击、行为新奇、偶像影响等因素叠加,引发的未成年人盲目跟风文身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关注。
有人是为了追求时尚,有人是为了纪念重要的人、宠物或者大事……在审美多元包容的当下时代,成年人将文身作为个性表达的方式,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身体和心智都尚未发展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盲目跟风文身,不仅有伤口感染、传播疾病等风险,其发育未成熟的免疫系统更易遭受侵害。但未成年人文身尽管面临种种潜在危害,目前却缺乏相应的监管。
社交媒体平台相关热门主题,有“第一次文身要注意什么”“明星文身盘点”等诱导,其转赞评甚至在百万级别。而部分文身店设立在中小学校园附近,还有不少文身馆证照不全,普遍存在脏乱差,其颜料、器械等用品用具也来源不明,场所卫生条件堪忧,从业者技术底下、消毒意识不强,一些文身馆甚至违法开展清洗文身业务,还涉嫌非法行医。
根据相关法规,文身和清洗文身分属美容美发、医疗美容项目。美容美发行业由商务部门、卫生部门多头管理,且相关规定互有出入,执法权限不明晰、职责认知有偏差。这些都亟待制度建设及时完善、跟进。
“文的时候痛快,清除的时候痛苦”,更有一些未成年人抱着好玩的心态和一时的冲动,在心智不成熟的年纪进行文身,并未考虑学业和事业会因此受到影响,国内参军、从警、公务员录用等都对文身有限制。
比如,我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有文身者不予录用,但《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则明确,警察等特殊岗位有文身者不予录用。因此,文身还将影响到未来职业选择。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后悔的“成本”无疑太大。
而且,“给点钱就能文,花多少钱都洗不掉”,即便后悔了,作为一种有创行为,文身也不能完全被清除,以常用的激光清除法,总体清除周期也在1年以上。可以说,过程既漫长又痛苦。
为此,对于未成年人文身问题,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教育,告诫未成年人切忌盲目跟风文身,以免后悔莫及;另一方面则需制度监管介入,无论文身还是清洗,均需纳入监管视野。
▲资料图,文身。图片来源:新华网。
事实上,今年6月1日,也即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首日,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文身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法院审理认为,文身会对未成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带来社会公众负面评价,对其心理健康亦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使其入学、参军、就业受阻,影响其成长和发展。涉案文身馆章某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权、发展权、参与权。判决被告章某立即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行为,并向社会公众书面赔礼道歉。
此一判决虽然并不严厉,但也充分体现了司法裁判对社会具有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尤其是此案系检察机关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提起的公益诉讼,这也明确提醒,保护未成年人社会各方责无旁贷。
当然,具体到未成年人文身问题,在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约束文身馆规范文身行为的同时,也期待能在立法层面予以针对性明确。如此,文身馆面对未成年人提出文身要求时,就不再仅靠其职业操守来决定,而是在法律框架内规范操作。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文身问题,从宣传教育到相关行业如何依法、有序等方方面面,都有待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方能携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