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视障阅览室“门可罗雀”,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有“盲区”
新京报 编辑 李潇潇
2021-07-14 15:51
视障阅览室不能成为某些图书馆象征性的“无障碍服务设施”。

▲2019年4月21日,那曲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学生在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视障阅览室读盲文书籍。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日,据《半月谈》报道,早在2017年底,我国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就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959个。然而,一方面,一些功能齐全的视障阅览室遭遇闲置,馆藏千余册盲文书“零借阅”;另一方面,特教师生却长期面临“等盲文教材来、缺盲文习题”的困境。

 

本是服务视障人士的视障阅览室,却不见服务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报道中提到,在山东,花费不菲建设的视障阅览服务区约85%处于闲置状态。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山东独有,银川、昆明乃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视障阅览室也面临“门可罗雀”的窘境。视障阅览室“门庭冷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事实上,我国2019年4月开始施行的首个面向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国家标准——《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对于省、地、县设立视障阅览室的面积、座席指标、阅览设备、文献资源均有明确规定,其中还对其工作人员提出要求,需要掌握盲文基础知识,熟悉使用阅览设备,具备为视障人士服务的技能。

 

但是,曾有研究论文指出,由于图书馆本身就存在人手紧张的问题,一些视障阅览室并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属于兼职状态。试想,视障读者来到陌生地,如果不熟悉相关辅助设施,也没有专人指导,恐怕很难坐得住、留下来。

 

所以,相关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与协调,避免出现国家法规、标准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现象。

 

事实上,为提高视障阅览室的利用率,图书馆的管理者不妨与残联、特殊教育等机构加强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针对性的采购一些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盲文书籍,吸引视障读者走进来,常进来。

 

除了让视障人士爱来图书馆,图书馆也可以走出去,这一点山西省图书馆作出了表率。该馆自2005年起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打一个电话,馆员就会把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送到读者手中”。此外,图书馆还经常开展线下活动,成为了当地视障读者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并无关联的生活因此有了现实中的交集。

 

可以说,山西省图书馆真正将视障阅览室开到了视障人士的身边,体现出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那些“零借阅”的视障阅览室也可以“主动出击”,盘活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逐渐获得视障人士的认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残疾人进图书馆,首先进图书馆的路也要畅通。正如山东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对视障群体来说,他们得先能顺利地下楼、上街、乘车,才能抵达图书馆享受公共服务。如果有一个环节让他们觉得不安全,他们可能就会改为在家里通过手机或者听书设备满足阅读需求。所以,为残障人士打通去往图书馆的路也是一项重要课题。

 

当然,无障碍环境,绝不狭隘地局限于建筑、道路、服务设施等物质环境,还涵盖信息和交流、人文环境的无障碍。建设无障碍环境,也不单是服务残障人群,也是为了今天我们的爷爷奶奶、明天的父母、甚至未来的我们能顺利走出家门、平等自由参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归根结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层面,既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社会各界的义务,值得每个人予以关注和重视,更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残障人士有更多获得感,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总而言之,视障阅览室不能成为某些图书馆象征性的“无障碍服务设施”,而应该切实让其发挥作用,为视障读者开展无障碍服务,帮助他们消除信息鸿沟,也能平等自由地享受社会文明成果,使其真正成为视障人士的精神家园。


新京报评论员|徐秋颖

编辑|李潇潇
校对|王心


相关推荐
芜湖这个国家一级馆,重新开放了!
新京号
《北京市消防条例》
新京号
《对工作说不》:工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殖民”
文化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评论区竟能买到低价烟?名烟拆盒短视频的非法生意经
时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芜湖市人民政府发布!3月1日起施行
新京号
寒夜里,为北大师生送去无数温暖的他们住得暖不暖?
新京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