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有家长翘首以待,有老师顾虑重重,“暑期托管”如何落好地?
新京报 编辑 何睿
2021-07-10 23:32
推行“暑期托管”政策,也需加强监管,以确保其不会成为“变相补课”。

7月5日,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孩子们在爱心公益暑托班上课。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爱心公益暑托班于当日开班,通过招募教师、志愿者及委托公益性组织等形式,为儿童提供公益性暑期看护服务。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影


7月9日,教育部网站全文公布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标志着众说纷纭的“暑期托管”政策正式出台,也是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的又一具体举措。


▲7月7日,在浙江诸暨市暨阳街道江新社区的“江大姐公益课堂”内,志愿者带领过暑假的孩子们上面点课,学习制作小点心。近日,该市多个社区开设暑期爱心课堂,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影


落实“暑期托管”,需打消教师顾虑


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暑期托管”服务,此次通知特别强调,要确保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这表明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一政策的出台过程中,认真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回应了各方关切。但是,这一通知也并没有打消一些人,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失去假期的顾虑。


比如,有人就问,既然是志愿参加,为什么要“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更有人直指这种政策为变相强制埋下了隐患。有人进而认为如果事实上取消或缩减了暑假时间,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会进一步下降。


此外,也有人担忧通知中强调的“辅导作业”“指导阅读”等与补课的界限很难划清,“暑期托管”很有可能成为“变相补课”。还有人则从学生角度考虑,强调暑假是学生难得的亲近家人、了解社会的时间,如果又以托管的名义把孩子送回学校,等于事实上剥夺了他们的暑假权利,对孩子教育并不利。


这其中的一些看法,当然是带着情绪的表达,不无夸张之处。但考虑到这些年来一些政策在推行过程变形走样的现象,在“暑期托管”政策全面铺开之前,进一步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声音,是有必要的。


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每年的暑假,是他们难得的休整身心、提高业务的机会。教育部通知因此也强调,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


这些政策也都需要有具体措施来落实,以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压力层层传导,出现简单粗暴现象,损害基层教师的权益,最终把好事办坏。


另外,在相关政策推行过程中,给广大孩子提供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也非常重要。毕竟,在教育问题上,学生才是永远的主体。

7月7日,浙江在安吉昌硕街道天目社区幸福邻里中心,志愿者给辖区青少年上剪纸课。暑假期间,浙江安吉在多个乡镇街道共开放儿童之家等场所作为“暑期乐园”,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影


加强针对性监管,别让暑假变“补课”


学生暑期“看护难”,一直是困扰无数家庭的社会难题,“暑期托管”有巨大的现实需求,众多家长对此有热切的期待,教育部门能够直面这一社会难题,显示了应有的担当与勇气。不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为此,教育部通知中也提到,要积极拓宽资源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托管服务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要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学校托管服务。这无疑是探索“暑期托管”政策落地的有效途径。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说有大学生志愿组织起来,在暑期帮助城市里菜市场等外来务工人员照料孩子,但最终被有关部门叫停,原因是他们租借的场地消防设施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


而今,结合教育部此次通知来看,就不难发现,托管新政也为化解此前的现实难题提供了钥匙。如,以学校为“暑期托管”主体,解决了场地安全等问题,包括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有效化解广大中小学教师关于失去假期之虑,而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介入,则可为提高“暑期托管”质量提供更多保障。


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监管方面,确保以学校为主体的“暑期托管”在不要成为变相的课外辅导班,并在解决看护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暑期活动,让学生在暑期托管中充分体验到假期之乐。


当然,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双方都忙到没时间照顾孩子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这也提醒,用人单位也应考虑到员工在暑假有照料孩子之需,在工作安排中适度给予照顾,而这也应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何睿  陈静   校对:吴兴发

相关推荐
多地中小学探索实施春秋假,“把假休好”还有哪些待解难题?
教育
“你在城市摆渡,后方我来守护”,美团袋鼠公益织密骑手关爱网
消费
新闻8点见丨一揽子金融政策重磅推出;对基层医护晋升不宜“卡论文”
时事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过度美化堪称另一种“疯狂”|活动回顾
文化
春天不是读书天,还好我们有诗歌 | 重新遇见语文课③
文化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写了一首情诗 | 重新遇见语文课②
文化
最美基层民警陈梁顺:人民城市“护苗人”
时事
“AI自习室”是风口还是噱头?专家:智能化程度与有效性存疑
教育
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小家伙》导读
文化
雄安新区: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