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73年党龄老党员张仲威:我见证了农业与国家同步的现代化进程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1-07-01 20:05
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了,农民的生活早就变好了,我见证了我们的农业跟国家同步的现代化进程。希望今天的年轻人,仍能喜欢农业,投身农村,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看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里特别激动、特别高兴,也感到特别光荣。能赶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的幸运,也是党对我关怀的结果。”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97岁的老党员张仲威说。

 

张仲威出生于1924年,1948年参加地下党,如今已有73年党龄,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光荣的历程,我们的国家也繁荣富强了,这个千年的农耕大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张仲威全程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农业与国家同步的现代化进程,采访中他动情地表示,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还会喜欢农业,投身农村。

 

张仲威在家接受采访,老先生今年97岁、党龄73年,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赵利新 摄


被改变的梦想,从治理黄河到帮助农民

 

1924年,张仲威出生于河南杞县付集镇双楼村,那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农耕村落,在那里,张仲威度过了童年,并接受了最早的教育。1936年,小学毕业后的张仲威考入开封黎明中学,成为一名新式中学的学生。

 

闲暇时候,张仲威喜欢到开封城外的黄河边玩,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灾难的母亲河,让张仲威萌发了最初的梦想——治理黄河。“我那时候经常到城墙边上,每一次看到比城墙还高的黄河河床,就觉得胆战心惊,所以想着以后要学水利,长大了治理黄河”。

 

但梦想很快被战争改变。1937年,日寇入侵,不久后占领了开封,张仲威失学,读书变成了奢望。随后灾难接踵而来,张仲威一家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张仲威一度认为,未来已成灰色,但一封来自抗战后方的信,重新点燃了张仲威求学的信念,那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信,信中鼓励张仲威去后方继续读书。随后,他和大哥等人,冒着风险,度过百里茫茫的黄水,穿越日寇的封锁线,到达河南南阳,进入战区中学继续读书。“我们一行有6个人,白天不敢走,怕被抓住,就夜里走,白天藏起来休息。那时候的路很难走,还要渡河、穿过封锁线,但我们最终都到达目的地了。”张仲威说。

 

1944年,张仲威以高二年级同等学历考入了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准备踏上实现梦想的道路,但日寇的猖獗使得张仲威的求学之路再次断绝。当年,张仲威毅然从军,踏上了抗日的战场。

 

1946年,张仲威复员,重新申请就学,并进入北京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在那里,他有新的梦想——农学。同时,也在那里接触到了学生运动和进步的革命思想,并于194710月加入了民主青年联盟,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开启三农实践,改变农村的面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走过很多地方,见到了各个地方的农民,他们太穷了,太苦了,所以我在考入北京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农业经济系,想着为农民做一点儿事情,”张仲威说。

 

新中国成立后,张仲威所在的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了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张仲威转入那里读书,并在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张仲威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系主任助理。也就是那时候,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开始逐渐进入高潮,更多的农业专家开始大规模进入农村,帮助农村发展。1957年,张仲威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入了北京海淀区韩家川村,进行农村规划实践。

 

张仲威介绍了韩家川村合作化发展的始末,那时候,土地改革刚刚结束,插花地、飞地等不少,而且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农业发展较慢,为此,张仲威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为韩家川村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当时主要有几个重点,第一,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潜力。第二,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效率。第三,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第四,提升合作社社员的信心。第五,进一步巩固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第六,让农业生产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

 

这份60多年前的农村发展规划,改变了当时韩家川村的发展,张仲威后来曾经再次探访过这个村庄,村庄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从一个落后的农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

 

建立农经学院,见证农业变迁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农村的改革是领风气之先的领域。作为农业经济专家,张仲威也是学科改革的倡导者之一。1984年,60岁的张仲威,在全国农业院校农经系主任会上,倡导成立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同时还倡导成立农业推广学会。当年,北京农业大学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在退休年龄的张仲威,被返聘任教,一直到1991年,他的最后一届博士生毕业后,方才离休。

 

在任教的过程中,张仲威和他的学生们,许多时间也都在农村实践和学习,走遍中国许许多多乡村,调查乡村生产状况,梳理乡村经济脉络,并为一个个地方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如在河北藁城,张仲威为多个乡村、公社制定过发展规划,在藁城北楼公社朋学大队,他帮助村里制定了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副业等多项产业的发展计划,并建立了一套保障村民教育、培训和福利的机制。在江苏盐城,他则探索出了一条沿海城市传统与现代结合、有机与化学结合、产业与资源结合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苏北模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许多参与的农业生产规划逐渐变成了现实,它的魅力开始绽放,”张仲威说,“农业农村的发展,不仅是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更是生产模式、生产关系现代化的过程”。

 

想回正定看看,希望年轻人也喜欢农业

 

已经97岁的张仲威,身体很瘦小,但声音洪亮,精神状况很好,倒水、泡茶、找资料等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别人帮忙,更愿意自己动手。

 

在身体状况可以支撑的时候,他喜欢回到当年他工作过的地方看看。2020年,张仲威曾经考察、调研并帮助规划过的河北正定,曾盛情邀请老人再回去看看,但受疫情影响没能成行。今年,他还念着这个事情。

 

张仲威是1984年到河北正定的,当时,他随专家团队到正定考察,为正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还记得那里当时的状况。“我们去的时候,整个正定全年的GDP只有1000万,我们在那里考察了很多地方,也做了一些规划,去年,正定县的人想邀请我回去看看,他们告诉我,现在正定县的GDP超过270亿,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和40年前大不一样了。”

 

正定县的变化,让张仲威动心,事实上,所有农村的变化,都会让这位97岁的老人动心,“年轻的时候下乡,经常在农民家里吃住,我们付给农民粮票,农民帮我们买粮、做饭。有一回我发现,我们吃饭的时候,主人家的孩子总是围着我转,我就到后面厨房去看,他们家里人吃的是糠窝窝,苦涩难咽。”

 

数十年后,那样的生活再也不会回来,张仲威说,“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和国家100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有深切的感受,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了,农民的生活早就变好了,我见证了我们的农业跟国家同步的现代化进程。但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在今天,农业和农村,仍旧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还会喜欢农业,投身农村,为国家的现代化、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实习生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