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他用一生,把先烈们守成了精神地标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1-06-27 23:19
从姜能山老人长达一甲子的坚守中,我们也能看到,今日之美好来之不易。

▲姜能山老人在烈士墓前。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湖北省红安县,自发为无名红军守墓60年的姜能山老人,在面对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反复说着类似的话。何其朴实,又何其深邃,他是说给自己听,也是说给世人。


姜能山老人的故事背后,有一抹壮烈的“革命红”。这是一座红军烈士陵园,埋葬其中的73位烈士只有两位留有姓名。


而故事发生地湖北红安,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诞生了223位将军,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下辖的熊家咀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而姜家岗湾就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省委、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


到今天,红安的红色遗迹有163处之多。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有烈士,毫不夸张。在这片革命激情澎湃汹涌的红色热土上,有讲不完的革命故事。

而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史教育活动陆续展开,全社会掀起了学党史、知党史的热潮。类似姜能山老人这样的故事,也得以更多地走入大众视野。

从细节之处看百年党史。这些故事促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曾经发生过怎样的血雨腥风,峥嵘党史不过百年,却留下了无数动人心魄的事迹。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英烈其人,其事,其情,从来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真实存在。红旗漫卷,风云激荡,从姜能山老人长达一甲子的坚守中,我们也能看到,今日之美好来之不易。

今日之美好生活背后,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初心与使命。

而姜能山老人几乎用尽一生守护的这座陵园,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精神地标,其无私坚守,也是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之一。

“他们为革命吃了很多苦,丢掉了性命,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他们找不到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可以说,姜能山老人这些朴实的话语,也正是先烈们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天的亲切回响。

而这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在今天,也足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让人相信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张萍(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张彦君

相关推荐
怀表定格时刻 一位将军殉国 | 故影映山河
时事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