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对此,教育部要求,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等信息。
近年来,每逢高考分数公布后,一些学校就会在“朋友圈”晒喜报,一些机构也以各种方式第一时间炒作各省份的“高考状元”。在此当口,教育部作此要求,显然极具现实针对性。
事实上,去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对炒作“状元”现象作出过明确的要求,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这对那些炒作“高考状元”的学校、机构而言,无疑是一记警告。此前,各地宣传高分学生与一本上线率,是因有学校将其作为重要的办学政绩。而一些地方对此视而不见,原因是地方政府也十分看重这一政绩。
此外,有的学校并未主动发布高考升学率,但一些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对学校进行排名。虽说数据不一定准确,但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家长的关注度却不低。而学校为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不得不主动发布数据。
▲走出考场的考生收到闺蜜送来的鲜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面对现状,如何淡化舆论对“高考状元”的关注,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其中,除了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淡化“状元”概念外,还必须严格对照《方案》中的要求,以切实可行的举措,打击炒作“高考状元”的行为。
比如,教育督导部门要密切关注炒作状元与高分考生的学校,一旦发现此种行为,就要进行公开通报,并追究涉事学校甚至地方有关领导的责任,让炒作“高考状元”与主事人员的待遇、前途直接挂钩。同时,也不妨根据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取消涉事学校评优的资格,让学校真正感受到禁令的威力。
此外,参与状元炒作的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以往一些案例中,有培训机构为了招生宣传,在有关方面明令禁止不公开“高考状元”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高考状元”信息,这其中已经涉及学生隐私泄露,甚至可能还夹杂着与学校、有关部门的违规交易。
对此,有关方面需保持高度敏感,一旦发现线索,就要及时介入,主动执法,严格追究涉事机构责任。
▲高考结束后,一位父亲激动地冲上前抱起女儿,就地转了一圈。新京报记者 赵亢 摄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还专门发布一则《关于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对于出售、非法提供考生信息的机构和个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地方执法部门也应以此为据,坚决打击与“高考状元”炒作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换言之,面对屡禁不止的“高考状元”炒作事件,国家禁令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只被地方学校、部门当成耳旁风,而是要落实为扎实的霹雳手段,以及严厉的法律惩罚。唯如此,才能真正威慑“高考状元”炒作,端正各方对高分考生的心态。
当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长远来看,要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和社会的“状元情结”,需要各地探索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唯有平时在教育评价改革上下足功夫,方能慢慢改变社会的“状元情结”。
编辑:马小龙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