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京杭大运河的源头竟然在这里?│城市体验官之大运河篇①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周博华 景如月 编辑 刘梦婕
2021-06-19 19:50
“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从北京到杭州,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它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解决了中国古代南粮北运的重要问题。


今年6月底,大运河北京段将有望恢复通航。这一次,《城市体验官》将通过五期视频带领大家重新探寻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我们第一站就来到了“大运河的最上源”——昌平白浮泉。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这样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元朝刚刚定都北京城时,人口数量激增,粮食、水源都是大问题。虽然那时已有运河,但从南方通过漕运抵京的粮食,也只能到通州止步,换陆运进京。但受交通工具的限制,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运输成本却已经赶上了从南方运抵通州的费用。


水利专家郭守敬为解决京城的饮水和漕运问题,遍寻京城西部山区,最终引白浮泉等十余处泉水向西南,流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昆明湖,再向南汇入“积水潭”,也就是今天的什刹海,沿着人工开凿的河道穿越城区,最终与通州大运河相连。至此,南方的粮食和各种货物才得以顺畅地运到京城中心地带。


如今,大运河早已不用承担漕船运输的功能,但这一脉碧水仍在静静流淌,不仅贯通南北,还勾连古今。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泛舟湖上或者漫步河边,两岸古迹尚存,依然能感受到华夏先民的智慧。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持续开展修缮和保护工作,不少文化遗产正在用一种重新“活起来”的方式与世人见面,让山水可望、乡愁可寄。


来吧,和城市体验官一起,看看这条熟悉又陌生大运河。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周博华 景如月 实习生 赵亚楠 崔莞婷 视频报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城市体验官|探寻京杭大运河

相关推荐
哲学教授朱锐离世之后
新京号
哲学教授朱锐离世之后
文化
北京文化守护人|邢军:白浮探源
北京
大戏看北京9月文艺资讯丨2024展演季创新升级再出发
娱乐
长江!长江!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