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张涛甫:优化算法,需要平台、管理者、用户等各方“共治”
新京报 记者 柯锐 编辑 张笑缘
2021-06-19 13:39
现在关于算法的一些机制性的安排是滞后的。

资料图。图片来源:Unsplash 


新京报讯(记者 柯锐)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正在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此同时,也对算法等技术在价值创造、裨益人类、社会发展等层面提出更高的期许。为此,6月18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新京智库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算法善用 智能人文:智能信息的多学科融汇”的线上高端论坛,与会专家就算法等技术对价值创造、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展开讨论。


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表示,算法是人类面对信息激增的应对策略,优化算法需要平台、管理者、用户等各环节“共治”。


算法有助于缓解海量信息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


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最大矛盾,是人的认知有限性与信息海量繁衍过剩、超载之间的突出矛盾。


张涛甫认为,人不会因为身处一个技术化时代,认知能力就能明显成倍数甚至几何数地增长。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信息和资讯,比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不知道要超出多少倍,但我们不可能靠有限的认知能力把海量信息一网打尽。


作为一个普通人,现在的认知能力,与100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只不过在技术上、方法上稍微有一些改变。比如某个资讯平台App上的数据,人们肯定没有办法在一夜之间,甚至在一个月、一年之间去读完。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出现海量信息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算法能更为高效地筛选信息。


信息过载问题必须通过技术来解决


这些信息怎么来的?为什么出现海量信息?


张涛甫表示,过去的信息生产者是有限的,现在的信息生产者是海量化。过去,受众就是受众,受众在信息生产方面的权利是弱化的,所以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现在,受众和传者之间的边界彻底模糊了,受众本身就在生产信息,因此出现了海量的信息生产者。


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技术本身也会生产信息。得益于媒介的技术,现在有很多信息不是由人工产生,而是由技术产生的。在多主体和泛主题的信息生产下,就造成了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的矛盾如何解决?张涛甫认为,靠主体自身没有办法解决,必须通过技术,通过算法来解决。


算法起到的作用,从正面来讲,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的注意力、精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在信息和受众、用户之间的有效连接,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张涛甫表示,很多技术当初发展时,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现在,在某种程度上,算法确实可起到链接作用,在受众和内容之间有效地匹配或是高效地匹配。


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那么,是不是算法技术就是完美的?


张涛甫认为,算法技术有一个迭代和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效率和功用也在优化。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所谓善恶的背后,实际上是技术背后人的力量。与过去相比,技术变得复杂的地方在于,过去媒介技术的使用人群和组织,是比较确定的。现在,技术被社会使用,包括被组织化使用的时候,技术本身的价值设定和伦理设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起初,算法推荐更多考虑到效率和功用的最大化;现在,则更多考虑到技术背后的价值关怀问题。


资料图。图片来源:Unsplash 


技术本身永远没有最完美的时候。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技术如何被社会使用?显然,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某部分群体或者主体身上。因为它需要学习整个社会场景的整体优化。而这个整体优化是涵盖多主体的。多主体包括平台、用户、管理者,还有内容生产主体。


如果认为价值的问题仅仅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显然不能达到一个系统的优化。要实现算法的系统性优化,一方面技术要往前推进,另一方面要有系统性合力,而不是靠单一的力量去解决。


算法优化需要多方“共治”


张涛甫表示,算法的优化包括以下这几个层面的事情。


一是技术本身的优化。算法即便现在进化很快,但算法技术仍然达不到对人类智能的高度模仿,它只是在某一个层面机械地模仿。将来算法推荐能否达到对人类智能的高级模仿,包括情感推理等。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模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简单地靠技术本身就可以解决,还需要一些伦理和价值性的提前预警或者是导入,使这个技术不至于偏航。


二是技术的社会化。技术在被社会使用的过程中,特别是跟人的连接过程中,涉及价值关切和方向性问题。过去的技术外在于人,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内在于人的需要,跟人性越来越贴近。在这个贴近的过程中,价值关切如何安排?这需要整个社会来安排,而不仅仅是强调平台责任就行了。在平台之外,其他主体要一起来探讨。


三是算法的优化和规制。现在是技术走在前面,人跟在后面,规制跟在人的后面。规制往往比技术慢两拍。所谓的规制和制度是基于对人的行为模式长期的沉淀和演化,形成的机制。机制一旦生成了以后,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化的一些行为,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基于对规律性的保护,要探讨算法和人的行为之间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另外,要考虑价值的导入,以达到社会效果的优化。现在关于算法的一些机制性的安排是滞后的。


记者:柯锐  编辑:张笑缘  校对: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柯锐
新京报评论员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算法善用 智能人文:智能信息的多学科融汇

相关推荐
数实融合补短板 需政策、资本、市场三重发力
智库
守护奥林匹克标志!北京十大奥标侵权案件曝光!
北京
七部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
时事
新华社聚焦《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五大看点
第一看点
北京市政协常委宋慰祖:开展文明骑行常识教育,让规范停放成习惯
北京
为民办实事 潍坊办出圈
时事
小红书半年处置8787篇炫富笔记
第一看点
“双11”消费维权舆情强烈,欧莱雅、Owhat等被中消协点名
第一看点
解析阜阳经济提速提质增长的“密码”
政事儿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