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上午9点,安徽亳州城郊,大片的小麦已经熟透了,田野里一片金黄。天气有些阴沉,有可能下雨,这对抢收的农民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不少农民停在公路边,招手拦截过路的收割机。
安徽亳州城郊小麦收割进入高峰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32岁的吴瑞瑞和哥哥开着两台收割机,刚刚赶了一夜的路,从河南回到安徽。他们和这里有一家千亩左右的农场约好了,这两天集中帮他们收麦子。
5天走了上千里路
2021年的麦收,比往年更集中,好像突然之间,全国各地的麦子,都集中成熟了,吴瑞瑞家在蚌埠的200多亩小麦还没收完,河南的电话就打过来了,那边一个1000多亩的农场有些等不及了,吴瑞瑞丢下了家里的地,和妻子成小丹开着一台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哥哥吴海龙和嫂子周成开着另一台。叫了专门拉收割机的拖车,两对小夫妻就奔河南了。
吴瑞瑞和妻子成小丹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吴瑞瑞16岁就开始开收割机,到现在已经开了16年了,这些年中,积攒了不少老客户,河南的农场还没割完,老家安徽的另一家农场又打电话了,两对小夫妻,割完河南的,又连夜开车回了亳州。这回没有拖车,两兄弟连夜开车,一路到了安徽亳州。来回一趟,五天中,走了上千里路。
10点左右,两台收割机开到了田里,一夜没睡的两家人,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两台收割机在麦田里忙碌着。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麦子长得壮,收割起来也费劲
农场的地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好几块,中间是村民们的承包地。路边红色的横幅上,写着“谨防火灾,严禁焚烧秸秆”的字样,田间路上,消防的车辆来回巡逻。
两辆粮站的运粮卡车停在路边,收回来的麦子,直接装车运到粮站。
1个多小时后,第一块六七十亩的麦田就收完了,两台收割机转场到下一处,等待运粮车回来的空隙,几个人从驾驶室中找出来几个吃剩下的桃、芒果,全当午饭,那还是在河南的时候买的。
一会儿,运粮车回来,收割机里的粮食清空,几个人重新忙了起来。
“今年的小麦长得壮,收割起来就比较费劲,麦秸秆的茬口不能太高,要不然收割机不好走,”周成说。
累极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
下午两点多,第二块地收割过半,吴海龙的车还在往来作业,吴瑞瑞的车忽然停下了,一夜没睡,半天没吃,他太困了,有点儿招架不住,要在车里眯一会儿。成小丹没有睡,她下了车,在麦田旁边的树荫下休息。
吴海龙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吴瑞瑞没睡多久,20多分钟后,收割机重新开动起来,加入了抢收的行列,雨还没下,但天气不好,不能耽误太多时间。
第二块地收完,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运粮车少,有些跟不上收割机的节奏,等待的时候,四个人两台车凑在了一起,走得急,车里没啥吃的了,只有矿泉水和方便面,几个人就着矿泉水干啃了一包面。吴瑞瑞转场到下一块地,吴海龙的车没动,他也要睡一会儿。
收割后的麦田,没有了原来饱满又焦灼的气息,下午还熙熙攘攘的人、车逐渐散去,慢慢变得空旷起来,只有吴海龙夫妻和他们的收割机,栖息在这收获之后的旷野里,吴海龙双脚搭在驾驶台上,背靠着座椅,歪着脖子熟睡,妻子周成安静地坐在旁边,低头看手机。
吴海龙双脚搭在驾驶台上睡着了,妻子周成站起身查看麦田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天色还是有些阴沉,这段难得的休息时间,不会太久,还有很多熟透了的麦子等待归仓,他们已经做好了挑灯夜战的准备,这个夜晚,会很长。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张树婧 摄影 王巍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