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高考很重要,但重要到足以决定我们的一生吗?|麦田信箱
新京报 记者 申婵 编辑 李永博
2021-06-06 16:12
欢迎你,进入我们的“麦田信箱”。你可以在文末寻找你喜欢的方式给我们来信,把你的苦恼、困惑告诉我们。

来信


亲爱的麦田: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再过几天就高考了。


我的内心非常别扭,一会儿想学习,一会儿想放弃,因为我基础不好,现在也没剩多少时间了,到最后也只能上个专科,顶多就是一个烂的本科,烦的时候就总想着复读,天真地认为高四就是985,可是想了很久很久,复读又能怎样,教材已经不一样,万一熬不住,考得更烂呢,而且我会比周围的人都老一岁,太丢脸了。而现在总是控制不住想复读的事情,过几天连高考都考不好。有时却突然有想学习的欲望,看着一堆空白的辅导书和试卷,不填真的好可惜,别人都在复习冲刺,我还在学新知识。好烦。(希望回信,感谢)。


清晨的日落


回信

 

清晨的日落:

 

你好。


我在许多的来信里,都有看到同学们关于学业的苦恼,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你的“好烦”并不是个例。


大家烦恼的具体事件各不相同,有的烦恼自己学习成绩不太好,有的烦恼不能坚持做眼前应该做的事情,还有的为一次次考试失败而懊恼不已,这些烦恼背后都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因自己无法达到预设的标准而自责;第二,把心理的所有筹码都压在眼前这一件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上,因而内心极为沉甸,非常需要倾诉。我认为,你现在的心理浮动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每天自由地释放着各种喜怒哀乐的“我”,他是一个穿休闲服的“我”;另一个是由我们成长中接收到的各种知识和道德标准内化后的“我”,他是一个穿西装的“我”。出生时我们都是随意挥洒情绪和需求,但是渐渐地内心那个穿西装的“我”就形成了,而且在余生中他都会跟穿休闲服的那个“我”不停地打架,有时他占了上风,有时他战斗失败。斗争时可能还会出现一个一直隐身的第三个“我”,他想拉架,但总是力不从心。


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要学习”就是穿西装的“我”最爱唠叨的事,它还总想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要求我们压制住想要自由玩耍的心。但是“要学习”既抽象又隐含着功利色彩,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具体解释,以至穿休闲服的“我”总是很不服气,越不服气就越想反抗,也就没法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又不快乐,又要服从,效率还低,纠结便在内心生了根。


其实学习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在内驱力下能变成武林高手,而在内心疲软时就会变成坚固牢笼。还有很多由教育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可以尽量不冒犯那个贪玩的“我”的招式可以习得。学习走路和吃饭时,本能是我们的内驱力,学习语数外时,人生目标是我们的内驱力。只是人生目标不像走路和吃饭是老祖宗遗传的基因给设定好了的,这玩意儿常常需要经过内心的两个“我”多年的寻找。打架,磨合,再打架,再磨合,直到相互彻底理解对方的存在。


如果有人和你说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你不妨把这句话换算成学习是寻找内驱力和人生目标的过程,这个的过程好长好长,并不终止于高考。认为高考或者考研或者考博是一锤子买卖,那就真的是掐断了人生的弹性。因为内驱力并不是来自被各种社会标准束缚的“我”,而是来自自由地感受喜怒哀乐的“我”。

学士也好,博士也罢,它们固然是人生晋级的楼梯,但不是唯一楼梯。缓解内心的两个“我”不停斗争的方法,不是要一个去压制另一个,而是终结和别人比谁的西装更符合社会(父母、老师、领导)定义的标准的想法,先接纳眼前这个学习成绩不太好,也许上不了好的本科的自己。如果你不把高考当成终点,愿意给自己继续去寻找目标的时间,你的人生就会被拉长,机会就会增多。

放宽了心,才知道怎么做选择。是复读,是读专科,还是别的什么选择。就算选择做错了,也不要心理负担太重,年轻会有很多可以重来的机会。


和你讲一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我去做一个采访。其中有一个嘉宾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生大宝的时候在美国当了七年的全职妈妈。这七年中她抽空去修了一个法学博士。她说,上大学的时候天天想着跑出去玩,一点也不想学习,浑浑噩噩地就结婚生子了。但是当妈妈之后突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去读了博士。她不是为了学历,而是真心想学点什么。她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她说:当我站在学校的门口,看到比我小十岁的同学走来走去,我突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我觉得那三年我学到的东西胜过我过去十多年学到的。


内驱力,就是这种东西。


最后再絮叨几句。作为一个已经结束高考20年的人,我再回想从前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同学,发现成绩没有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差异,大家都已结婚生子,并且都有自己谋生的方法。大富大贵的也有,但寥寥,穷一点的也有,但寥寥。大部分人似乎最后都回归了一个平均值,平淡地、忙碌地过完这一生。我想真正决定我们快不快乐的是从来不是高考,而是内心的两个“我”,在经过很多年的折腾后,有没有机会最终调合成一杯恬静的温水。


王一


本期麦田信箱就回复到这里,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欢迎来信~

来信地址:maitianxinxiang@163.com(就是“麦田信箱”四个字的全拼)

来信主题:阅读、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说的,任何主题都ok

回信制度:我们会在每周末,刊发大家的来信(可匿名)与我们的回信。每周由编辑部的值班编辑回信,如果你有特别“钟意”的编辑,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编辑回信唷。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2021高考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
《少年抑郁症》:家人给我的只有指责,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自救
文化
“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文化
周濂x何怀宏x刘玮x何家弘:我们该如何讨论善与恶?
文化
纪录电影《大学》今日上映,主创团队:四种人生抉择诠释大学之道
教育
2020,有些人与事,不该被我们遗忘|年度回顾
文化
专访 | 许纪霖:知识分子被冷落,“没那么悲壮”
文化
考古学家郑嘉励:30岁濒临崩溃,我在墓地里找回了自己
新京号
数学教辅也分男女?借大数据强化性别差异,不如反思差异何以形成
文化
无法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让我连呼吸都感到罪恶|麦田信箱
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考试成神之路
文化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