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保护“韦神”,守护他纯粹的精神世界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1-06-03 14:11
对“韦神”来说,安静的治学氛围,才是当下他最需要的。

北京大学对“韦东奕走红”做出回应。图片来源: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截图


文|和生


近几日,网上掀起一阵围观北大数学天才“韦神”的热潮。

 

“韦神”韦东奕因一次偶然的街头采访走红。他手提馒头、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形象与其极高的数学天赋相配,充分满足了公众对于一个“天才的想象”。

 

随着舆论的瞩目,他过往的“光辉传奇”被一一扒出:连续两次满分获得奥赛金牌,在一次数学竞赛中他曾包揽六枚奖项,拒绝哈佛的破格录取邀请……与此同时,他日常生活的形象,也被零星披露。比如,高中数学老师说他在大学期间还穿高中校服,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从不玩游戏甚至没有微信等等。

 

韦东奕的“天才形象”极大满足了外界的猎奇欲,也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膜拜大神,视为偶像;有人将最近热炒的“躺平”与之关联,将他当成不“躺平”的最好例证;有人觉得该适度宣传,让“后浪”们看看网红之外,天外有天,“韦神”才是榜样;有人认为不该去打扰他本来的生活,不关注才是最好的保护。

 

对于网上的热议,韦东奕婉拒了媒体采访,北大也做出回应,称“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北大的态度明确且正确,对“韦神”来说,安静的治学氛围,才是当下他最需要的。

 

金庸在武侠世界中塑造了“扫地僧”的形象,他武功绝高,又身处底层,避世隐修,真人不露相。而往往这类形象,又能极大刺激外界的好奇。

 

在很多人看来,韦东奕的经历与形象,多少与“扫地僧”有类似处,他形象极质朴,本事又特大。他逊于常人的木讷言行与迥超常人的传奇经历之间,释放出强大张力,释放于舆论场中,威力也极大。

人类对于天才的出现本就有极大的热情,人们喜欢追捧、吹捧天才人物,而如果天才又遗世独立、言行不拘于常矩,反而更能激发外界对他的热情。

 

比如,现在人们还津津乐道于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走路喜欢用伞头去划栏杆;网上不时还会有人忆起曾经出家的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特异不羁的韦东奕这次“强势出圈”,一点也不意外。

但是,被过度关注的天才往往也需要被特别保护。这次的网络爆红,是韦东奕人生的一场意外。对他已经选定的人生道路而言,对这次“出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平静看待。希望随着舆论热度转冷,这场意外的热闹也会随风而散。

 

数学研究的世界,需要足够的安静,足够的专注,需要守得住寂寞,韦东奕如果在这样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舒适游弋,那外界不该再用过度的关注去打扰他。

 

韦东奕今年29岁,作为一个数学家的路才刚刚开启。这是一条崎岖而漫长的路,需要极其强大的心力与智力去跋涉。三个馒头一桶水,他对物质世界的需求显然不高,对他最好的保护,还是守护好他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来自外界的嘈杂越少越好。

 

和生(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王心

相关推荐
起底直播间神药① 氨糖软骨素“神话”营销,跨境商品维权难
健康
冬季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专家:五招可防控流感
时事
新闻8点见丨“郑钦文热”带火中国赛季;鉴宝直播该何去何从?
时事
大戏看北京10月14-20日文艺资讯丨民族歌剧《白毛女》开演
娱乐
当追星的甜抚慰当妈的苦
文化
纪念詹姆斯·C. 斯科特|城墙与文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
大戏看北京7月15-21日文艺资讯 | 交响激昂,国粹悠长
娱乐
敏感与自我:在脆弱中敞开,才是真正的坚韧
文化
我思,但我不在:人类主体主义何以走向了它的反面?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