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当代愚公”毛相林:不退休,只要百姓和组织需要就尽力
新京报 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2021-05-28 18:23
顺着这条“天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下庄村,带去了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希望。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5月28日,毛相林与另外4位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支部书记一起出现在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场见面会的主题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台上台下的交流并不算顺畅,除了两位驻村第一书记,另外三位村里成长起来的干部都年纪偏长,讲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尽管村里已经脱贫了,走出来和引进去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村里干了一辈子,他们乡音难改。


毛相林也是这样,“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头衔并不好记,但说到“当代愚公”,很多人便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历时7年,他带着村民凿出总长8公里的“绝壁天路”,顺着这条“天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下庄村,带去了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希望。


借由这条“天路”,毛相林被推向台前。2021年2月17日,毛相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8天后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10位称号获得者中,毛相林第一个上台接受总书记颁奖。


“总书记对我说,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因为这句嘱咐,今年62岁的毛相林还不打算退休,他说,只要老百姓和组织需要,“尽力”。


5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摄


修路唯一一次动摇是有村民牺牲

 

新京报:人们因为“绝壁天路”认识你,当初为什么要修路?

 

毛相林:以前我是下庄的村主任,1997年当上了书记,因为经常到外面出差开会,看到外面的发展,再看到我们下庄的情况,非常着急。

 

当时我们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不通车,人走出去到乡政府要3个多小时。不修路,我们的东西卖不出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年轻人出去务工也不愿意再回到下庄。

 

所以,1997年,我们开始动员全村修路。那个时候特别穷,但是下庄村人人穷志不短,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在绝壁上向命运发起挑战。

 

新京报:修路7年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

 

毛相林:首先是缺资金,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动员全村村民,并由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带头,投资了4000多元,我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钱,购买了修路物资,开始向悬崖绝壁宣战。

 

没有机器,我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在壁上扒,用钢钎、铁锤凿,用两脚蹬,修出了8公里长的天路。

 

我唯一的一次动摇是因为有村民牺牲。修路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就牺牲了2位年轻人。特别是黄会元,他原本在外面打工,是我写信把他叫回来的,但只修了8个月路,他就献出了生命。

 

在那一刻,我动摇了,在他的灵堂前我问大家,同意修路的请举手。这时,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站出来说,我们的路已经修了一半了,我们下庄村几百人困在这里,只要大家努力,哪怕我儿子死了,也是为子孙造福。乡亲们听到后都举起了双手,“修,必须修!”

 

发展生态旅游,老百姓发家致富了

 

新京报:这条“天路”给下庄村带去了什么?

 

毛相林:路修通了,还要想着老百姓怎么过好日子,我们曾经也发展过很多产业,种过大木漆,养过山羊,这些都失败了,但是老百姓并没有责怪我。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县里面又派来了技术专家。

 

有了技术我们就不怕了,专家说下庄适合种柑橘、西瓜、桃子、脆梨,这样我就组织村民继续种。近几年,我们的柑橘产业很红火,西瓜很甜,卖得也很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了。2015年,我们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新京报:下庄的未来如何规划?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毛相林:近几年,我们下庄变化很大,过去我们是发展农业,现在我们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村里增收了,老百姓也发家致富了,都住上了洋房,也在城里买上了小楼房。

 

接下来的整体规划还是坚持发展生态旅游,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了三户农家乐,另外还有三户即将申请,可以接待游客200多人。最近几个月,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下庄、到“天路”,感谢大家对下庄的支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新京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毛相林:今年2月25日,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我是第一个上台领奖,习近平总书记对我说,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我虽然获得这份荣誉,但这份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全国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

 

我在想,有了总书记的嘱咐,我不能辜负各级政府对我的关怀、老百姓对我的抬举。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老百姓、每说一句话都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今后的打算就是做一个真真实实的共产党员,为老百姓谋福利、求发展。把下庄建设得更加美好确实很难,但我一定会尽力做好。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姜慧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