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山东沂水:在“人生终点站”重塑乡风文明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2021-05-27 11:54
不同于其他村,花沟村在实行“追思会”之外,还在村里设置公益食堂,为前来吊唁的亲朋提供餐食。

乡土社会是传统风俗的保留地,其中不乏民间文化的精髓,当然也掺杂有陈规陋习。在一些乡村,办白事攀比成风。然而,在山东沂水县,这一陋俗在2017年推出“惠民礼葬”政策后,乡风也跟着悄悄改变了。沂水县政府承担全部殡葬费用,用一场简朴又不失庄重的“追思会”为逝者送行,在“人生终点站”重塑乡风文明。5月25日,“惠民礼葬”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山东沂水县召开。会上,沂水县委书记薛峰介绍,“殡葬改革4年来,在沂水县,没有了大操大办,杜绝了披麻戴孝,根治了散埋乱葬;不论生前是领导干部、企业老板,去世以后,待遇是一样的。沂水县彻底解决了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的问题,让每一名逝者保持了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山东沂水,一处松柏掩映的公益性公墓。王纪辛 摄


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入夏的沂蒙山已是一片葱茏。在沂水县南部的潜山区,一处向阳的山坡上,一人高的松柏行列有序,一方方卧式墓碑庄重地摆放在两树之间。

 

这是沂水县许家湖镇规划建设的一座公益性公墓。村民王树奎自从公墓建成就在这里担任专职管理员。据他介绍,公墓主要服务周边25个行政村的墓葬需求,村民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沂水县的殡葬改革开始于2017510日,在全国率先推出“殡葬全免费”政策。按照规定,涉及遗体的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公墓墓穴和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全部免除,用“惠民礼葬”补齐民生服务领域的短板。

 

为了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沂水县将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单位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设统一设计的公益性公墓,在县、乡镇设立公墓管理机构,每处公墓设专职管理员,确保免费安葬和维护管理。

 

相关规定也在政策推行时同步出台,202044日正式出台了《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从制度化层面,将沂水殡葬改革推上长效化轨道。

 

截至目前,沂水县已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110处,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新建公益性公墓35处,每处辐射半径3公里、服务10个村左右,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建公益性公墓 一改“死人和活人争地”陋习

 

作为专职墓地管理员,村民王树奎经历了沂水县殡葬改革的全过程。据王树奎介绍,他所负责的长山墓区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附近老坟、散坟的搬迁安置工作。

 

王树奎讲述沂水县殡葬改革。王纪辛 摄


沂水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推行殡葬改革前,安葬用地压力大,“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沂水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沂水县有关部门统计,传统散葬方式一亩地最多建20处坟墓,每年光安葬逝者至少需要300400亩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一年仅需2030亩地,节省了90%的土地。

 

据王树奎介绍,长山公墓已安置迁入坟800座,并完善相关登记制度,发放县里统一印制的《公墓使用证》,“腾退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村居环境提升。”

 

村民们也大致算了算,按照十年使用的期限,许家湖镇在老坟搬迁一项上就能节约土地200亩,节约木材7500方。

 

沂水县有关部门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519日,沂水县已有35202户逝者家庭享受殡葬全免费政策,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8亿元,节约木材3万多方,节约土地1000多亩。

 

从殡葬服务入手 重塑乡风文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临沂方言话剧《樱桃崮下》中,保守的“二舅”振振有词地教导子侄辈“要对老爹孝,早备棺材料”,这句台词生动地反映出临沂地区传统殡葬习俗里的“老规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乡村仍保留着不少这样的陈规陋习。仅在鲁南乡村,有关“身后事”的流程就包括“泼汤”在内的10来个环节。村民迫于世俗压力,不得不遵从所谓“约定俗成”,攀比之风盛行。

 

在沂水县推行殡葬改革后,当地居民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与此同时,在殡葬陋习浓重的沂水乡村,1040个村的红白理事会发挥了移风易俗的主导作用。

 

沂水县针对乡风民俗,在保留乡土社会的人性化特色的同时,首推红白理事会制度。对红白理事会进行了重新组建,建立章程、加强培训、规范行为,倡导移风易俗。

 

一个显著的改变是,用“追思会”取代繁冗的丧葬陋习。

 

在沂水县道托镇花沟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李德江为村里去世的老人按照“新章程”操办了白事。

 

不同于其他村,花沟村在实行“追思会”之外,还从2019年起,在村里设置公益食堂,为前来吊唁的亲朋提供餐食。

 

据李德江介绍,“有的村民担心,节省了‘身后事’的开销,如果不在答谢宴上办得风光一些会被乡亲笑话。”

 

在红白理事会的主导下,按照约定,花沟村奔丧的份子钱只需要交一元、两元,最多十元,红白理事会成员负责记账,“办答谢宴的钱就从这笔钱里出,一场丧事办下来,逝者家属每桌顶多花个一二百块钱。不用花那么多钱了,农民自然高兴,省钱是一方面,关键是通过一起忙活,加强了邻里情感,增进了干群关系。”

 

不仅如此,入葬的村民都是按照自然顺序排列,不得挑选、预留穴位。“在沂水县,无论生前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无论生前富有还是贫穷,去世以后待遇是一样的,让每一名逝者保持体面与尊严。”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

 

沂水县推行殡葬改革后,在2019年山东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2020年临沂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沂水县均位居第一。

 

有学者认为,沂水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惠民礼葬,进一步织密了“生老病死”的民生保障闭环,闯出了基层殡葬改革的新路子。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媒体人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遵义有……
新京号
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新京号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首日都有哪些精彩活动?
文化
北大教授的书,获国家级大奖!
新京号
全国典型案例!临泉入选!
新京号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全国典型案例!临泉入选!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0月28日-11月3日文艺资讯丨北舞展演季开启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