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两年,通行超318万人次减碳800吨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2021-05-25 08:00
到5月31日,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将满两年。两年来,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已超过318万人次,累计碳减排超过800吨。

到5月31日,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将满两年。两年来,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已超过318万人次,累计碳减排超过800吨。为引导市民文明骑行,自行车专用路还新增了30处人脸识别摄像头,将适时曝光不文明行为。


在回天地区,因为自行车专用路的启用,骑行成为一些上班族的通勤新选择。在交通部门规划的慢行系统蓝图中,自行车专用路还有多种“延长方案”。去年7月,自行车专用路的西延段已经开通,下一步自行车专用路还将东拓至林萃路,南展至西直门。



自行车专用路上增设的双面显示大屏。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建设历时近两年


穿上适合运动的便装,手机扫码打开一辆共享单车,5月20日上午,IT从业者王先生像往常一样准备骑车去上地软件园上班。而在两年前,像他这样的通勤族每天早高峰最快的选择还只有地铁。“稍微起晚点地铁站就人满为患,等四五趟车可能还上不去。”王先生说,那时候自己也曾尝试过骑车上班,不过需要经常与机动车“抢行”,路况复杂且危险,没多久就被迫放弃了。


据统计,大型居住区昌平区回龙观和大型就业区海淀区上地之间的通勤需求,早高峰在1.16万人次,两地直线距离仅3.8公里,但由于受京藏高速和京新高速阻隔,实际上的通勤距离却有差不多6公里,而且“七拐八绕”,再加上每天早晚高峰路上的拥堵,如果选择公交通勤需一个多小时;如果选择地铁,则必须“忍受”13号线沿途多座车站的限流、进站排队等现实情况,平均出行时间约40分钟。


能不能在回龙观与上地之间建设一条专供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给市民提供一种出行新选择,也给其他交通工具分流?记者从北京市交通部门了解到,从有建设“自行车专用路”的想法到做调研、分析需求、选取线路,再到进行方案设计、工程建设,这条自行车专用路的建设历经近两年时间。


2019年5月31日,全长6.5公里的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起点位于昌平区同城街与文华路交叉口,最终止于海淀区上地西路与后厂村路交叉口。按照设计时速测算,20分钟左右就能骑完全程,比公交、地铁都便捷。不少市民戏称,这是一条“自行车高速”。


自行车专用路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回龙观、在上地上班的群体。为了最大化提速增效,自行车专用路设有潮汐车道。净宽6米的路面共分3个车道,其中两侧绿色的是正常行驶车道,中间红色的是潮汐车道。0时到12时,东向西方向使用潮汐车道,12时到24时,西向东方向使用潮汐车道。路中间没有设置硬隔离装置,主要依靠沿途15处龙门架上的导流信号灯进行指引。


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减碳800吨


自行车专用路为上班族日常通勤提供了新选择。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中旬,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超过318万人次,日均4000至6000人次,每人次平均骑行距离3.8公里。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调查显示,自行车专用路工作日骑行量呈现“双驼峰”曲线,早高峰为8点-10点;晚高峰为18点-21点,早晚高峰小时骑行量占全日总骑行量的65%左右。同时,早高峰以回龙观至上地的方向为主(居住地到工作地),晚高峰反之。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莹告诉记者,自行车作为一种零碳的交通方式,较小汽车出行每人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出行结构的转变对于“碳中和”十分重要,若1名小汽车使用者转移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减少1吨碳排量,从个体角度就基本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根据自行车专用路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超过800吨的减排量。


长期监测数据显示,自行车专用路已经培养了一批“通勤铁粉”,约1500人。


自行车专用路还成为市民健身的新选择。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自行车专用路平均骑行时间19分钟左右,如每天采用自行车专用路通勤,往返骑行接近40分钟,超过了世卫组织最新身体活动指南建议的成年人每日基本运动量(即每天20分钟的快步行走或者骑自行车)。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以来,配套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升级。


沿着自行车专用路高架段,昌平区打造了一条城市绿道和自行车主题文化公园,市民可以在桥下的步道内遛弯儿;中午,专用路高架桥的阴影可以遮挡烈日;晚间,高架箱梁下方的灯光开启,能为过往行人提供照明。


此外,针对不少骑行市民反映自行车专用路缺少补给设施的意见,昌平区积极对接引入智能货柜企业,在服务区、自行车专用路起点和终点设置自动售卖机,满足了市民需求。


回龙观至上地骑车上班最省时省钱


骑车上班会比坐地铁、开车慢吗?这需要数据来说话。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三个月后,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牵头进行了多次出行时间的实地调研。以回龙观龙腾苑四区北门为起点,上地软件园区域内的联想大厦东北门为终点,分五组以地铁、公交、小汽车、出租车和自行车进行“比赛”。最终,自行车在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上都取得“优胜”,耗时45分钟,而出租车是66分钟,公交车为90分钟。


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车上班,实际上也在给地铁、公交分流。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记者曾多次回访,以回龙观地铁站口为例,早高峰进站排长队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30处“刷脸”探头将抓拍不文明行为


根据规定,自行车专用路仅供自行车使用,电动车被明确禁止上路,同时,12岁以下的儿童也不能在专用路上骑行。


不过,2019年6月,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几天,就有市民发现,一些电动车骑行者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混在车流中钻进专用路;还有骑行爱好者在专用路上“飙车”;傍晚时段,专用路变成小朋友学骑车的“练习场”,甚至还有刚刚学会骑车的小孩在路上画着“8”字,后面的市民纷纷绕行。


自行车专用路养护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专用路开通第二天,就有一位骑友因为骑行速度过快而摔倒,腿被蹭破,鲜血直流,“和他一块儿骑行的朋友告诉我们,当时他们最快的时速已接近60公里”。


5月20日,记者看到,自行车专用路沿线设置了很多摄像头和大屏幕。昌平区城管委自行车专用路管理中心主任王溪告诉记者,自行车专用路管理中心正在结合科技管理手段,试点推进自行车专用路失信惩戒,这些设备的主要作用是监控自行车专用路的运行状态,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抓拍、曝光。


据了解,自行车专用路上已增设人脸识别摄像头30处、双面显示大屏3处,将全线视频监控系统纳入昌平区雪亮工程平台,将适时曝光违章骑行行为,促进市民出行文明习惯养成。


为了避免电动车违规驶入,8个出入口还设有阻车桩,但考虑到高峰时自行车太多,采用了可升降阻车桩。早晚高峰时降下来,提供一个比较畅快的通道。非高峰时段升上去,可以阻止电动车驶入。


自行车专用路还将延长


在交通部门规划的慢行系统蓝图中,自行车专用路还有西延、南展、东拓等多种“延长方案”。


其中,率先开始的是西延工程。2020年7月,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西延段通车,全长3.8公里,沿后厂村路、茉莉园路终点与百旺公园相连,直接到达上班族聚集的上地软件园附近。


记者在西延段骑行体验时发现,在上地西路、唐家岭路、软件园西一路、友谊路和西北旺东路等5个路口处,自行车道明显拓宽,地面上还有白色标志线划分了“左转”与“直行右转”两条车道,并设有自行车专用的左转信号灯。当左转绿色信号灯亮起时,骑行者就可以提前左转通过路口,而在以往,自行车必须在路口走一个直角“二次过街”。


“西延段这五个路口的自行车左转信号灯是有针对性设计的,主要就是为了改善早上市民骑车上班时的通行环境。”北京市交管局科信处副处长朱林告诉记者,从实际观察来看,每个路口自行车左转信号灯,早高峰期间单次绿灯能够放行150辆至200辆左转自行车。


数据显示,西延段通过采取“自行车左转优先”的交通组织,非机动车通过路口距离缩短了1/4,路口通过时间减少了1/3。此外,还通过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公交站自行车道后绕、断面局部加宽、路缘石下检查井加盖等措施,全面提升了步行与骑行品质。


今年,交通部门还将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和南展工程的建设工作。


其中,东拓工程的距离相对较短,不到1公里,但却能打通3个制约自行车骑行的关键“节点”。它的起点为回龙观良庄西街,向东一直延伸至林萃路。在太平庄北街节点,通过4条专用匝道,实现慢行系统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在霍营地铁站节点,与霍营枢纽改造一体化设计,加强“自专路”与霍营枢纽联系;在林萃路节点,将利用林萃路北侧梯道,实现慢行系统联通,便捷公交系统接驳。


南展工程北起后厂村路与上地东路交叉口,与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相连,向南一路沿着地铁13号线的方向到达西直门外大街,全长约14.1公里,满足沿线上地、中关村、学院路、西直门等区域自行车通勤、休闲健身等多样性需求。此外,南展工程跨清河万泉河,利用荷清路等现有道路,沿13号线新建慢行路,融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声音

参与设计的比利时设计师: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示范带动作用更重要


修建这样一条自行车专用路的意义是什么?在比利时设计师戈建看来,除了给市民通勤增加便利,示范和带动作用更是关键。1995年,戈建第一次来北京,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差不多一半的市民都依赖骑车出行。


“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是他作为外国设计师在中国参与设计的首条以通勤为主要功能的自行车专用路。他认为,自行车专用路项目的落地和不断完善,说明北京想要充分改善这座城市的慢行系统,给自行车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空间,而这条自行车专用路只是一个开始。


戈建告诉记者,自行车专用路不仅改变了这一区域市民的通勤方式,也成为一个承载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我很高兴地看到,这几年北京的慢行系统正发生变化,这座城市试图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骑行需求。”戈建觉得,通过骑行,陌生人间的距离被拉近,城市早高峰的紧张气氛得到缓解。随着北京城市慢行系统的改善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正悄然改变。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朱丽华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慢道骑行北京城

相关推荐
4年后,北京城市交通将力争实现碳达峰
北京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容军:年底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预计达74%
北京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两年,累计通行量超318万人次
北京
倡导自行车出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慢行系统改造,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时事
北京骑行者,改变的不只是通勤方式
时事
早安北京0521:今天小满,最高气温30℃;西部北部有雷阵雨
北京
二环路全线优化改造工程预计6月底完成
北京
北京:预计2021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74%左右
北京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