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山东河南“对赌”黄河水质,生态治理“共担共享”|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丁慧
2021-05-14 17:46
比这“1亿元筹码”更重要的,是生态治理的决心。

▲河南济源拍摄的“黄河三峡”景色。图片来源:新华社


“水质下降一级,河南给山东6000万;水质上升一级,山东给河南6000万”连日来,山东、河南两毗邻省份的一则“对赌协议”,引发很多人的强势围观。

据新华社报道,山东省、河南省近日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实施范围为河南省、山东省黄河干流流域(豫鲁段)。根据协议,水质基本补偿方面,若水质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山东省、河南省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


上下游所在省份搞“对赌”,但赌的不是“营收指标”,而是水质改善情况,意在共同推动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稳中向好,这确实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在网上,不少人就称其为“‘鲁’‘豫’有约”,并对这部“大戏”的结局满怀期待。


事实上,山东、河南此次“对赌”所涉的补偿,不止这6000万元。除了水质基本补偿外,还有水质变化补偿:跨省界的刘庄国控断面年度关键污染物(COD、氨氮、总磷)指数每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省给予河南省100万元补偿;每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给予山东省100万元补偿,该项补偿上限为4000万元,两项补偿合起来最高可达1亿元。


以1个亿作为“筹码”,倒逼跨流域生态治理加码,无疑是一记实招:对两地而言,这1个亿置于财政盘子中,未必算多惊人的数额,比这“1亿元”更重要的,是生态治理的决心——尤其是具体补偿金额公布引发广泛关注,将此事从环境治理议题“带出圈”后,拿出“看得见”的治理决心,尤为重要。毕竟,谁都“输不起”。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河南此次“对赌”,绝非突破规则的举动,而是在制度框架下的规则化操作。这份协议,本质是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计量思路,是黄河全流域健全完善“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应有之义。


▲东营市垦利区胜利黄河大桥。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流域生态保护规划也相继出台。考虑到长江、黄河生态保护都涉及大流域治理,需要跨区域协同保护,近些年来,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正从点到面渐次铺开。


如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新安江(源安徽,入浙江)”,就是安徽、浙江自2012年起以水质“约法”,共同设立环境补偿基金,这推动了治理的上下游联动,推动了新安江水质的切实改善。2018年,该试点工作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不只是长江、黄河。在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上,北京和河北也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原则,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协议商定,考核依据为水量、水质、上游行为管控三方面。相对于以往以跨境考核断面水质情况作为考核依据的做法,该补偿协议拓展了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


这次鲁、豫两地签订了黄河流域首个省际生态补偿协议,将具体补偿标准以“数字目”的方式清晰呈现了出来,让不少人对跨省生态补偿的操作方式有了更多的认知,对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认知与理解,也能建构起生态保护与部门、个体自觉之间的关联。


说到底,山东、河南为改善黄河水质的“对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棋局中的重要落子。鉴于此前跨省生态补偿模式的行之有效,此次“对赌”的效果亦可期,而就生态环境保护而言,类似“谈钱不伤感情”、以共治共担共享为特征的跨区域协同治理动作也多多益善。

侃人(媒体人)


编辑:丁慧  实习生:叶可慧  校对:卢茜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人选(集体)名单公示
第一看点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
时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看点
最高检工作报告完整版来了
时事
环境质量首次写入规划约束性指标
时事
河南环境损害赔偿首案宣判:市长出庭索赔成功,企业不服提起上诉
时事
密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区将重新划定
综合
密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区将重新划定
北京
“河长+检察长”治理黄河四乱,7个月提公益诉讼19件
时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布:钟南山、张文宏等66人入选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