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朱启臻:人口外流不等于乡村衰败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2021-05-11 19:02
乡村人口外流需要科学的政策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正向作用。

“应该正确看待农村的‘空心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在科学、友好的政策引导下,是可以实现城乡同步繁荣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称。今日(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人口减少约1.6亿人,人口占比达36.11%。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表示,乡村大规模人口流出并不意味着乡村衰败,但在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需要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引导。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等。受访者供图

城乡同步繁荣需要友好型政策

 

“乡村人口外流加剧的现实,不能片面理解为乡村衰落、衰败的前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补入,因此乡村人口外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部分村民搬离农村,从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留守乡村村民们的生活空间,反而利于提升村民的人均资源,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朱启臻说。

 

不过,朱启臻认为,乡村人口外流需要科学的政策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正向作用。他提出,发挥出农村人口流出的正向作用,应该聚焦于两个方面:对于离开乡村的人,应该以友好型的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镇;对于留在农村的人,应着力于健全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让他们享受到生产生活的便利。

 

“很多搬离农村的人,并没有真正融进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人。这对于城、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应该让那些来城市就业的农村人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制度,让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养育都无后顾之忧,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优化乡村的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真正有吸引力。”朱启臻说。

 

留住农村人才需要教育公平

   

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完善基础教育体系的努力下,现今中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但城市受教育程度仍然高于乡村。

 

在全国总人口突破14亿关口的主节奏下,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已从1980年的80.61%降至36.11%,近十年里乡村人口流失1.6亿。对于人口、人才流出的现状,朱启臻认为,留住农村人才,需要缩小城乡之间在经济、就业、保障以及教育等多维度的差距,从而实现该问题的系统解决。

1950-2020年中国乡村人口数量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赵利新/制图


朱启臻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技术较强的人才涌入乡村,为乡村贡献发展智慧,但是在城乡多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让人才留在或涌入乡村?“如果说中小城市能有较好的高校资源,乡村能有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这样就会吸引本地的乡村人才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从而带动乡村经济体的发展。教育公平对于提升乡村人才吸引力和促进乡村振兴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培育增长极让乡村更具人口吸引力

 

人们向往大城市。国家统计局表示,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35.09%,东部地区占39.93%。朱启臻建议,在人口大规模地涌向大城市的进程中,更应该注重培育中小城市、乡村地区的增长极。

 

“新的增长极需要在中小城市、乡村中培育,让乡村也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从而保持乡村良性的发展。为乡村培育增长极,不仅有利于乡村建设,也有利于疏解大城市的拥堵和人口压力。”朱启臻说。

 

朱启臻认为,要疏解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应在中小城市、乡村地区培育增长极,让产业兴旺、人居舒适的乡村地区一样具有人口吸引力。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实习生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关注五亿乡居人——专家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数据

相关推荐
朱启臻:写《后院》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是农业
乡村
朱启臻:共同富裕愿景下 让乡村教育回归本质
乡村
破除唯升学论 学霸村们的“村设”还能立多久?
乡村
杨倩家乡冠军墙每天吸引数千游客 专家建议打造特色村庄
乡村
朱启臻:三孩开放后,乡村年轻人更愿意生育吗?
乡村
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该如何振兴乡村?
文化
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帝国的罗马,怎样才是罗马?
文化
京华物语⑧|永乐皇帝,立志建一座“没有瑕疵的帝都”
文化
大城市郊区产业新城是重要发展方向
综合
易中天谈十年三国路:《中华史》不会成烂尾楼
文化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