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叶敬忠:未来人口会从城市流动到乡村吗?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1-05-11 15:40
未来可能会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流动,包括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乡村到乡村、城市到城市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人口流动的现象。

“流动人口未来依旧会存在,但增长的趋势可能不像过去那么快,更重要的是,流动的模式,可能从过去乡村到城市的单面向流动,转变为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多面向流动。”5月11日上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乡村居民持续减少,到2020年,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降至36.11%。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他表示,应谨慎对待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发展政策、发展规划、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研究。受访者供图

 

发展要考虑未来新的变化

 

“我注意到人口区域分布的变化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叶敬忠说,“从区域变化看,发达地区仍在源源不断地吸引人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多表现在区域上,在今天看来,这一趋势变得更明显了。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问题,此前就引起过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需要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到,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仍旧在增大,说明发达地区的发展态势仍旧很好。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吸引力,有可能更进一步加剧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发展态势,所以要格外谨慎。”

 

年龄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叶敬忠表示,“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在未来可能还会延续,这带来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劳动力的减少,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部分,而面对劳动力减少的现状,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应对。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要求养老体系、政策、制度有更充分的安排。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居家养老,在家庭伦理、孝道等传统文化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情况下,居家养老确实是比较轻松的。但问题是,年龄结构在变化,家庭数量也在减少,未来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养老形式,比如社会养老、市场化的养老体系等。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居家养老的模式,应该有所改变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趋势都可以准确预测,叶敬忠表示,“发展是为了人,所以要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做出政策上的积极应对,但也要看到,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趋势,未来不一定也是同样的趋势,所以要谨慎对待变化趋势,不能只按照过去的趋势去制定政策,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乡村居民将变得更加多样

 

过去十年,城镇化速度依旧在不断加快,乡村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到2020年,已降至36.11%,全国乡村人口总数降至50979万人。

 

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叶敬忠表示,“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确实取得了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但另一方面,也不宜盲目乐观,未来城镇化的速度,可能不会像此前那么快了。城市化率是有限度的,而且城市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人口。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原因之一。”

 

尽管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多数人成为了城镇居民,但同时,仍旧有5亿多人居住在乡村,叶敬忠说,“乡村仍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亿多的乡村居民,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承担着社会稳定、国家现代化、粮食保障等众多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一定要谨慎对待城乡居民数量比例的变化,越是在城镇化加快的时候,越要考虑到发展乡村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内部,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叶敬忠说,“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随着社会发展,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他们从事的职业、生活的方式也都在变得更加多样。首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人群,也有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群体,还有从事社会化服务等工作的群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提升,今天的农业生产也不再是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了,而是变得更加体面和有尊严。其次是居住在乡村、却不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他们可能在附近城市里打工,也可能在乡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工作。比如我们考察过的一个河南的自然村,只有102户,全部从事乐器加工,这个小村子的年产值超过1亿元。”

 

乡村居民的分化,是乡村现代化的趋势也是结果,叶敬忠表示,“乡村振兴,是为了所有居住在乡村的人,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之一,这其中既包括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民的现代化。所以,未来的农民群体,会出现怎样的分化和变化,这将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课题。”

 

未来城乡人口流动多面向、多层次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3亿7582万人,相比2010年,增长69.73%,仍处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一直在快速增加,流动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助力。在未来,流动人口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叶敬忠认为,“流动本身,是现代性的特征,人口的流动为社会注入了活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过去十年乃至数十年中,人口的流动,更多是从乡村流动到城市、从欠发达区域流动到发达区域,这种流动,更多是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吸引,为了生计或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而进行的较为单面向的流动,也是更集中在劳动力层面的流动,它一方面驱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乡村空心化、留守人口等多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叶敬忠认为,未来的人口流动,将逐渐趋向于正常的、多面向的、多层次的流动,“未来可能会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流动,包括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乡村到乡村、城市到城市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人口流动的现象。从这个角度看,以前乡村的人流向城市,未来未必不能出现城市人口流向乡村的情景。同时,流动的层级、目的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过去主要是劳动力流动,未来的人口流动中,可能不只是劳动力的流动,比如有人会到乡村就业,也有人回到乡村创业,这会进一步带动资源、财富、智力等多方面的流动。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一些人离开城市,到乡村创业,或者一个乡村的人,到另外一个乡村去创业,这样的现象,在未来会更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关注五亿乡居人——专家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数据

相关推荐
是时候重新思考城市了,趁现在还不太晚
文化
一号文件“北京场景”丨村民有“医靠”,乡村卫生室医保全覆盖
乡村
吴谢宇案与当代中国家庭的纠结
文化
【慈善资讯】中国社区慈善的独特价值、既有实践与未来发展(上)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为啥,很多人一开车脾气就变差?
文化
江户时代女性妆容背后的浮世众生
新京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广东潮汕,为何是中国民俗保留最好地区?
新京号
芜湖市政府重要通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