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航天五院总工陈泓:鼓励青少年研发手机卫星,为空间事业贡献智慧
新京报 记者 李玉坤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2021-04-27 11:27
“中国的创新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不断地接近钱老所提出的目标。”

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4月24日是航天日,近来,中国的航天大动作也接连不断,第一辆火星车命名“祝融号”,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发射在即。

 

近日,记者专访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总工程师陈泓,他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对航天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为积蓄创新英才、推动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总工程师陈泓。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直面钱学森之问,目标逐渐达成

 

新京报:对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有什么意义?

 

陈泓:将来航天强国的建设和大国竞争中,人才是第一位的。自古英雄出少年,科普活动是起启迪明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依托学校、航天单位共同搭建传播航天精神、科学知识的平台,对青少年从小就进行航天科普,我觉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培养他们对航天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事航天事业,为国家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新京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几乎和李约瑟难题齐名。你觉得,现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了?

陈泓:目前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解决途径。当年钱老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能力都有限,目前来说,这个情况得到了好转,涌现了大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说明之前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

 

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时候,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育体制也在推动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素养提高的转变,这是我们科学创新非常需要的能力。可以说,,中国的创新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不断地接近钱老所提出来的目标。

 

觅音计划,培养青少年探索宇宙兴趣

 

新京报:培养青少年对于宇宙的好奇心是科普的目标之一,目前有科学探索和科普结合得很好的例子吗?

 

陈泓: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航天探索中,比纸上教学的效果更好,对孩子们能力的培养更为全面。比方说对遥远的星球探索是人类一直在做的事情。地球是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难道宇宙中就仅仅有一个星球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科学家也在不断地发出中国的声音,已经在着手做一些研究,郑晓静、包为民院士等十位科学家也提出“觅音”——宜居行星搜寻空间计划,计划搜寻太阳系近邻的宜居行星。

 

这是极富想象力的事情,已经得到了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宇宙中有没有与地球类似的星球?人类要在这样的星球生存需要一些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探索活动将极大吸引全体国民的关注,能够更好地吸引青少年,培养他们对航天探索的兴趣。

 

新京报:我们怎样判定一个星球是否适宜人类居住的,有哪些判断依据吗?

 

陈泓:地球的能量基本都来自太阳。目前发现太阳系外也存在数千颗行星,它们也围绕自己的恒星运转。因此行星——恒星距离也是判断行星是否适宜居住的重要参考。天文学家们依靠观测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推测其温度是否适宜、有没有可以保卫行星的磁场;还可以分辨其元素成分乃至分子成分,比如,有没有氧、有没有碳、是否存在生命活动产生的化学成分、是否存在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资,等等。科学家会根据这一系列的探索,来逐步深入的判断一个行星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同时也加深对行星宜居性的认识。

 

我们钱学森实验室已经发布了第四届“太空探索实验”青少年教育项目,就是欢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设计一些太空实验项目,更好的探索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机理。

 

新京报:你觉得当下的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哪些太空探索项目中?

 

陈泓:在我们那个年代,业余无线电是很重要的科普工具。现在,青少年能够参与的项目非常多。比如刚才讲的构建一些在太空微重力下的生物实验、物理实验。

 

再就是在专业工程师指导下制作一些试验卫星。将来卫星也将不断智能化,软件可定义,对编程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软件知识,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来做一些卫星的控制实验,这也很能催生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兴趣。据我了解,八一中学已经做了自己的卫星,人大附中也在谋划类似的事情。

 

试验卫星中有一类微小卫星很有应用潜力,因为像手机一样“小块头大功能”,具有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特点,又被称为“手机卫星”。目前,国外有的大学已经开始探索,有的已经积累了不少在轨试验的经验,我们后续也将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普及,通过科普工作推动空间事业创新发展。

 

新京报:你觉得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吗?

 

陈泓:我觉得需要搭建一个适应青少年开展实践一些公共的平台和框架,使得这件事变成中学生能完成的事情,让他们参与其中,从点上、局部,扩大到整体的工作,这样对他们的成长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开始这个就瞄着一个很复杂的一个目标去做,反而达不到目的。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李玉坤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尹力、殷勇调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新京号
尹力、殷勇调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北京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