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吴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万无一失是完成各项测试任务的前提。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场馆运动员、工作人员等各类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也是测试活动的一项重要测试内容。针对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参赛运动员来源多样、近距离接触多、对抗性强等特点,北京冬奥组委专门下发通知,提出技术层面的各项要求。在这10天的测试活动期间,各场馆团队结合赛事实际,“一馆一策”细化场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参与测试活动人员开展闭环管理和健康监测,从细从严落实各项要求。
流程
场馆制定全流程 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
明确防疫工作的流程举措、应急预案是各场馆开展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国家体育馆从人、物、环境、方案和预案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流程、全领域的防疫工作安排。
在国家体育馆,所有进入场馆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和支持服务人员,都经过前期健康监测。入境北京的国外制冰师,其随身携带的小型设备设施都进行了样本采样、检测和全流程观察。同时,国家体育馆还对环境进行了全范围的消杀。除此之外,疾控部门还开展周边鼠、蚊虫的监测。
首都体育馆在消杀、重点人员闭环管理、工作人员疫苗接种方面都实现了全覆盖。3月31日晚,首都体育馆450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全面消杀。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还进行3次全面消杀。测试期间,每天对重点区域实现消杀全覆盖。
同时,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制冰师等重点人员实现闭环管理全覆盖。对测试活动期间所有跟运动员、教练员接触的场馆工作人员实现疫苗接种的全覆盖。
“我们在场馆内建立了高效的医疗保障和防疫的指挥调度工作机制。”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防疫副主任赵成芳说。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成立了以场馆主任为组长的防控小组,制定了场馆的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方案,也建立了场馆的防疫工作网络。团队将疫情防控工作融入到各个业务领域,形成共管共控的防控模式。
“冰立方”要求对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时进场人员进行14天流行病学筛查,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统计。观众防疫则在公共区完成,安检棚有测温门和健康宝二维码,观众上车前都完成了一次测温、一次健康宝扫码。
遇到发热情况怎么办?各场馆也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防疫业务领域经理王晓宁介绍,每个业务领域有一个防疫专员,业务领域出现发热或者腹泻人员,要第一时间报给防疫专员,由防疫专员告诉医疗组和防疫组,医疗组会进行简单的问诊,有个初步的判断,防疫组会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科技
防疫智能化 小芯片实时监控体温
4月4日,五棵松体育馆,工作人员随身佩戴的微型测温装置。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测试活动期间,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内服务的工作人员就达到1000余人。为了做好这些人员的体温实时监测,五棵松应用了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
五棵松场馆运行团队医疗副主任尹金淑向记者展示了这款“腋下体温计”。需要测试的人员只需将智能体温计贴在腋下的皮肤上,用手机下载APP后将该设备绑定,体温数据变化都会在手机页面清晰展现,并可自动测量、自动上报给后台。
五棵松体育中心科技防疫项目将采用前端的智能体温计搭配该套相关管理系统,开展远程、实时、全域性体温检测,精准、快速锁定体温异常的人群,起到“哨”点和预警的作用。
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这一智能防疫新招也吸引了兄弟场馆的关注。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刘辉表示,五棵松体育中心在防疫上好的做法给“冰立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医疗保障
按竞赛特色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服务场馆
4月7日,国家速滑中心,医护人员在现场值守。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这次测试活动,各场馆的医疗团队选派了北京地区与运动损伤、骨伤、急救等相关的医务人员。同时,属地与场馆也建立了协作流程。
国家速滑馆场馆共有48名成员保障医疗等相关工作,团队制定了众多医疗保障方案。在整个赛事活动中,医疗保障做到了反应及时、处置准确、转运迅速,能够充分保障每一位运动员以及每一位在场观众、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陈旭岩带队为“冰立方”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由于这里要举行轮椅冰壶的比赛,医疗保障的工作比较有挑战。借助这次测试活动,团队需要熟悉冰上情况,包括轮椅冰壶运动员可能发生的与正常运动员不同的伤,都要思考应对。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医疗官宋飞介绍,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和平时的医务活动区别很大。“首先保障运动员比赛,随时准备应对受伤和急救方面的问题。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外,我们也要保障整个场馆的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