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话剧《香山之夜》,4月1日首轮演出圆满收官。为了让更多党员通过舞台这一鲜活载体去学习党史、理解党史,北京人艺在首轮7场常规演出之外,特意在下午时段加开了6场党史学习教育专场,让更多党员有机会走进剧场,上一堂生动鲜活的党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5000名党员观摩了演出,而从6月17日至7月4日,《香山之夜》将开启第二轮演出。
《香山之夜》剧照。李春光 摄
开场戏要求能让观众激动
大幕开启,当《延安颂》乐曲响起,此时,毛泽东的扮演者、人艺演员王斑背对着观众,站在舞台中央。当他转过身来的那一刻,灯光映红的舞台之上,王斑便开始用湘潭话,慷慨激昂地重现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毛泽东的重要讲话:“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在这段表演上,王斑坦言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不仅从形象和语言上要在开场先入为主的抓住观众,同时转身的一刹那,也希望能给观众造成一种现场的穿越感,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毛泽东回来了!”王斑觉得,“作为演员我必须要在开场带给观众这样一种情不自禁的激动。”
借鉴京剧中的“一桌二椅”
《香山之夜》剧照。李春光 摄
当蒋介石的扮演者方旭踏着急促的步伐登场时,他时而将紧握拳头举至胸前,模仿为数不多的影像中蒋介石讲话的神态,时而模仿着他的语态与口音,也表演了一段激昂的“抗战”宣言,这段表演深入刻画出当时蒋介石正处于内忧外患、内心复杂的人物情绪之中。
正当观众们以为剧情将由此拉来,此刻舞台上长方形骨架结构周边的灯却突然亮起,他们二人又从刚刚塑造历史人物当中跳出,各自回到了演员排练的状态中,开始讨论剧情。舞台前景“一桌二椅”的设置,让观众不由想到传统京剧“程式化”的处理,通过体验角色的对话,一个为了角色学着吃辣椒、喝酽茶,一个只喝白开水,也间接表达了两位人物在历史上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生活习性。
服装根据历史照片复原
如果说在前景“一桌一椅”的运用,表现了排练场的空间,那么远景与中景的舞台设置,则是将《香山之夜》的主题升华到了极致。远景处,撑起的毛泽东的中山装和蒋介石军便服格外引人瞩目,通过这种设定,明确了彼此在不同空间里的身份设置。据导演任鸣介绍,这两件衣服实质非常考究,创作团队与服装设计反复考量,如中山装是看了很多毛泽东当年的影像与照片1:1特别定制的,蒋介石的军便服也是根据那一时期的照片复原而成的。
中山装是看了很多毛泽东当年的影像与照片1:1特别定制的。李春光 摄
王斑夜晚去双清别墅体验
在创作期间,毛泽东的饰演者王斑共去了三次香山双清别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一次,他专门通过北京人艺向香山管理处提出申请,夜晚前往双清别墅。“此前体验生活都是白天去,而我们的戏叫《香山之夜》,如果夜晚没有体验过,这种创作便不真实。我很想看看毛泽东卧室里,真的亮起灯来是什么样的。”那一晚的香山体验,让王斑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有了最坚实的依据。“那一晚我想象自己回到72年前的某天晚上,体会着在双清别墅的八角亭里,毛泽东看着漫天的星星,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该是怎样一种心境。”
多媒体影像丰富了历史知识
如果说《香山之夜》相对北京人艺的艺术创作具有开创性,除了上述舞台与视觉设计方面的内容之外,另一特殊的开创性,必然是此次多媒体影像的大量运用。作为一个以现实主义与民族作品为创作根基的艺术剧院,此次多媒体影像与戏剧相结合,无疑是北京人艺在创作历史上比较特殊的经历。
多媒体影像补充丰富了舞台剧中的历史知识。李春光 摄
通过多媒体影像,历史长卷完整地重现于观众面前: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大革命失败,到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从重庆谈判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其间出现了包括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等众多优秀共产党员,而最令观众动容的则是1930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不幸被捕牺牲的爱妻杨开慧。当演到得知妻子杨开慧牺牲的消息,舞台上的毛泽东难以自已,仰天痛呼数声“开慧”,当王斑说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更是将这一丧妻之痛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展现历史瞬间,在《香山之夜》中,毛泽东众多诗词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等内容,第一次呈现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之上。
舞台上“改良”的方言
《香山之夜》另一大亮点在两位演员的语言上。据方旭回忆,最初对于究竟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主创团队对此并没有特别明确,直至去年6月份,方旭前往蒋介石的家乡溪口采风归来才彻底明确,他饰演的蒋介石要讲“宁波普通话”,而王斑则使用毛泽东的“湘潭音”。
方旭饰演蒋介石。李春光 摄
此次之后,两位主演均分别找到了宁波籍和湘潭籍的友人,将各自台词部分录制了方言版,每日进行揣摩学习。在不断的钻研中,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听原声,王斑发现,自己饰演的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在语言上已经和他刚从湘潭走出来时不一样了,但作为演员,还是要通过乡音去营造一种亲切感,同时台词又要让观众能听懂,因此王斑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湘潭音”的逻辑重音放在了尾音,起承转合之间,让观众听起来既亲切又自然。
王斑也用了大量精力研读了要在戏中出现的毛泽东诗词,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剧中人物的朗诵方式。“通常大多数人的朗诵方式都是以作品的表达情境入手,但这次我想把诗词变成第一人称的思想自然流露,而不是去朗诵。”王斑坦言,能够做到这点,必须要深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毛泽东当时身处的历史环境,同时也要通过阅读毛泽东同时期的著作熟悉他那时的语境,因此并非易事。
角色外形上也需下苦功
刻画特型人物,第一步从外形上下工夫。李春光 摄
作为特型人物的刻画,第一步必然要从外形上让观众有直观的感受,此次创作《香山之夜》两位演员也在这一方面下足了苦功夫。王斑为了让自己从外形上更贴近那一时期毛泽东的形象,在接演《香山之夜》之前,刚为其他角色体重减到154斤。他始终认为,演员塑造角色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能抓紧时间增加体重,最后增重12斤。
与王斑不同,方旭饰演蒋介石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22年前,在横店拍戏时,就被蒋介石特型演员孙飞虎指定“将来我老了,你可以来演蒋介石”。排练开始后,主创们一起开玩笑说,他跟蒋介石就差一胡子,更让方旭安心不已。“论形体或脸型我比蒋介石略宽,但这点在舞台上并不明显,因为舞台上有光,整体空间离观众稍微远一些,整体感觉还是非常接近蒋介石的形体。”在方旭看来,外在的形体终归还是需要依靠内部的感受来完善,而这些都需要演员在私下里去下苦功夫。为了靠近蒋介石,除了去日本重走蒋介石求学地,前往浙江宁波溪口采风,大量的案头工作自然也必不可少,“我努力的方向,不会去丑化、脸谱化这一角色,能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实这个角色就已经成功了。”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