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特斯拉、SpaceX首席执行官、“科学狂人”埃隆·马斯克进行对话,引发舆论热议。会后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薛其坤进行了专访。
谈及刚刚结束对话的马斯克,作为校长的薛其坤感慨,“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像马斯克一样,越多越好。”在他看来,马斯克身上敢于在科学基础上,大胆试错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面对很多学习基础科学的年轻人毕业后纷纷投身互联网、金融等高薪领域,薛其坤表示理解学生的选择,但也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在转行时游刃有余,也有赖于学习基础科学打下的基础。他调侃称,“现场三个嘉宾都和物理有关,如果你想做像马斯克一样的企业家,你可以学物理;想做薛澜这样的大学管理者,你也可以学物理;如果实在不行,你就留在物理学院,当个像我一样的教授。”同时,他还呼吁给顶尖科研人才提升待遇、解决后顾之忧,要给“他们创造超过有限条件的无限条件”。
面对当下热点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薛其坤表示“越基础越尖端”,下一次技术革命应该是现有技术全部用清洁能源代替。他还就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科研水平,以及量子科技的未来发展回答了新京报记者的提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谈马斯克:他对产业的理解、敢于试错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新京报:跟马斯克的对谈,对你是否有启发?
薛其坤: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对科技产业的理解。还有就是大胆试错,敢于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敢于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去想象。
新京报:作为校长,你期待遇到更多像马斯克这样的学生吗?你是否也会有钱学森先生一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薛其坤:作为大学校长,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像马斯克一样,越多越好。
杰出人才培养问题,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碰到的一个普遍的、重大的问题。
首先要有大师,有优秀的教师。如果我们的老师不优秀、不突出,大部分学生想要超过老师,这是比较难的,所以高等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由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国家逐渐在很多高校形成了比较强的教师队伍,这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高校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建立了很多世界上领先的科研平台。
所以只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引进更多优秀教师,建设更多高精尖科研平台,再加上比较好的培养理念,我想优秀人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新京报:你和马斯克的对话中也谈到了中美的科技合作,那么双方科技合作的前景如何?
薛其坤: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合作的基础还是存在的,中国的市场能为美国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谈人才延揽:为他们创造超过有限条件的无限条件
新京报:现在很多学生本科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但到找工作阶段,就进入金融领域、投资公司,完全转行,我们的大学该怎样去跟普世意义上的“成功”争夺年轻人?
薛其坤:我觉得还是要有家国情怀。个人的专业选择、事业的发展虽然重要,但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机遇期,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家国情怀,要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大,作为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出发点。作为高校,我们要给学生这种引导,让学生立志报国,把个人利益、个人生活和国家进步融合在一起。今天在现场,我偶然发现三个嘉宾都跟物理有关,就很想调侃一句:如果你想做像马斯克一样的企业家,你可以学物理;想做薛澜这样的大学管理者,你也可以学物理;如果实在不行,你就留在物理学院,当个像我一样的教授。
新京报:对于在基础科研领域延揽年轻人,有哪些具体措施?
薛其坤: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要拿出能拿出来的最好条件,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给他们在生活上、科研上、教学上提供最好的条件。另外,还要对他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一些人文关怀,和他们多交心,或者多做思想工作。
总之,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他们创造超过有限条件的无限条件,这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
新京报:南科大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简单说说你履新以来的感受?
薛其坤:南科大立足深圳,采取“631”本科生招生模式,这让学校有了更多培养人才的主动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学校支持力度非常大。现在国家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也给南科大更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对南科大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
谈颠覆式创新:看好清洁能源革命
新京报:在你看来,接下来能够产生颠覆式创新的领域可能会是哪些?新材料、新能源,还是别的什么领域?
薛其坤:我有一个观点,“越基础的就是越尖端的”。下一次技术革命应该是现有技术全部用清洁能源代替,现在的化石能源是有使用期限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几亿年地球积累的能源,但未来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新京报:现在“碳中和”“碳达峰”是很火的话题,绿色发展对于人类科技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薛其坤:绿色发展应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秉承的基本观念。同时,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我们更加需要绿色发展、有效发展。
新京报:也有很多人对颠覆式创新有一种怀疑乃至恐惧的心理,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
薛其坤:先进的技术,它总有好的方面,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科技伦理问题,所以在高新技术发展时代,我们要特别从政策上、法规上、应用上做好保障,让技术始终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谈量子科技:从基础到应用再到产业都值得期待
新京报:你一直研究量子科学,我国在这方面前景怎样?
薛其坤: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我国量子科学科技的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所以当“科学的春天”再次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有了深度参与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
但同时,像量子科学的基础材料和关键设备部分,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要在最基础的关键材料,最关键的核心设备这一块,集中资源进行攻坚。
新京报:能否畅想一下,2025年,量子科技在产业和应用层面会有哪些突破?
薛其坤:在这个领域会有很多突破,从技术方面到应用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突破。比如,新型量子材料、高性能材料的发展,会支撑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及传感的应用发展。
产业方面,随着一些量子技术走向世界舞台,可能给这个领域创造更多产业化的机会,比如电动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产业化,有很多值得我们期待。
新京报:深圳市对量子科学也特别重视,大力建设国际量子研究院,而且今年又提出来要推进量子信息领域的实验室建设,你对深圳市量子科学方面的研究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建议?
薛其坤:广东包括深圳在量子科技方面做出重大部署,这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甚至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未来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可能是在量子科学,特别是在量子信息领域。深圳作为全世界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聚集这个重点问题,做出了非常科学准确的判断。一要搭建平台,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打造量子科技方面最好的科研平台;二要利用最好的人才政策,吸引中国甚至全世界量子科技方面最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到深圳科研创新,施展才华。目前量子科技领域真正基础性的人才、高水平的人才非常少。在人力资源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进步,及早占据制高点,还需要更加特殊、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稀缺科学家和工程基础技术人员到深圳这片热土创业。不能按常规方法做,特殊时期的特殊问题,需要特殊政策和特殊办法。
薛其坤院士在做科研。
谈科技创新:未来15年是解决最关键、最核心技术问题的节点
新京报:你之前提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再次迎来了春天,能否详细谈谈这个观点?
薛其坤: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在一些新的科学创新突破之下,我们国家也有了比较好的条件,在这样一个新平台、新高度上再出发,相当于再次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
此外,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条件、科学研究条件、科学研究实力和人才的储备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世界科学舞台。因此说科学发展再次迎来春天,我觉得非常契合国家的情况和世界科学发展的进程。
新京报:你对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薛其坤: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主要通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但最尖端的技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积累。我们真正做比较前沿的基础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可能花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杰出人才的积累,尤其是基础研究学术带头人的积累,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在数量上,相对来讲还有差距。二是充分吸收先进技术研究理念。因为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积累少,形成经验少。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上、从事基础研究的环境风格上或者模式上,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一些。未来的15年,是我们国家解决最关键、最核心技术的重要节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许诺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铭